作者:拾遗
来源:拾遗(shiyi201633)
1
2
终有一种匮乏感,因为担心自己知识匮乏而落后于社会和他人,从而产生了一种心理恐惧。
“我不想被超越,更不想被落下,
唯一能做的就是跟紧这个时代,
更加快速高效的吸收和学习。”
3
刘刚说:“生怕动作一慢,就被甩到行进队列之外。”
所以,目前知识付费用户已达5000万人。
“手机里没几个付费APP,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了。”
4
看完的一瞬间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可时间长了,我才发现:
我的认知并没有由此而提高,
我的思维并没有由此而升级,
我的知识和技能依然在原地踏步。”
5
司机说:“我闭着眼睛都能背出来。”
那天司机上台,果然讲得滴水不漏。
但刚想下台时,一位博士站了起来,
然后提了一个非常深奥刁钻的问题。
司机不知怎么作答,幸好脑瓜转得快:
“你这问题太简单了,我司机都能回答。”
爱因斯坦站起来,几句话就解决了问题。
博士惊呆了:“没想到他的司机也远胜于我。”
但在回去的路上,司机对爱因斯坦说:
“我知道的只是概念,你懂得的才是知识。”
其实,我们就跟这位司机差不多,
一付费一收听,就误以为学到了知识,
其实离真正的掌握知识差了十万八千里,
你以为买到的是知识,其实买到的是“知道”。
你以为买到的是掌握,其实只是囤积了一堆“知道”。
6
●它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事实,不告诉背后原理
关于学习,有一句名言——你所接受的一切信息,构成了你的思维方式。
所以,长期接收碎片化知识将会导致:
●因为不成体系,所以容易遗忘
●看待问题简单化片面化
●思维与视野变得狭隘
●难以进行复杂思考和独立思考
所以,我们经常感叹:“学了这么多,就像没学过一样。”
乔布斯说:“你得到的知识根本称不上知识,充其量只是信息。”
在这里,我声明两点。
第一,我不是反对碎片化学习。
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当然很有必要,
但这与学习碎片化知识是两码事。
第二,我不是说碎片化知识一无可取。
该什么时候去吸收碎片化知识呢?
就是你对某个领域的知识架构已经建立好了,
这时你可以借助碎片化知识来查漏补缺,
丰富自己的认知深度与认知广度。
7
你却要我去学马云的宏观视野和管理格局。
学习毛啊,都不在一个层次上。”
彼之蜜糖,乃吾之砒霜。
8
可是从来不看书,而是请人读书给自己听,
从今以后,罗胖就是你身边的那个书童。
这就是我的角色定位:我读完书,讲给你听。”
说得真好,但是我想问——有哪位大儒豪杰是靠书童读书给自己听而成功的?
跟各位分享一个令人绝望的事实:
没人能代替你去努力,即使你花钱了。
也没人能代替你思考,即使你花钱了。
爱因斯坦说:未经思考的知识不是知识。
9
罗振宇有本书叫《我懂你的知识焦虑》。
没错,罗胖确实十分懂你的焦虑,
但他永远无法治好你的焦虑,
他只会不断挑逗你,给你制造焦虑。
知道吗,比卖知识更高明的,是卖焦虑感。
关于知识付费,有两句话很见血:
“那些知识付费所贩卖的知识速成,
其实质卖的不是某一领域的知识,
而是一种‘让你感觉很努力’的幻觉。”
“(很多)知识付费向用户兜售的,
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慰藉,
让你感觉自己随时随地都能得到些什么有用的东西,
从而有一种收获知识的满足感。”
但这种满足感很快就会随时间而幻灭:
“听了一堆大神大牛们的分享,
结果还是发现自己没有任何改变。”
付钱过后,你依然是你。
于是,新的焦虑诞生了。
为什么我学了这么多知识依然没长进啊?
为什么我学了这么多知识依然是井底之蛙啊?
不明就里的你又陷入疯狂购买中,
“那我就再订阅几个专栏。”
“那我就再购买几次直播。”
就这样,你陷入了“焦虑—购买—焦虑—购买”的恶性循环中。
10
要想真正治疗你的知识焦虑症,
首先你得弄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第一,学习要有目标定位。
我朋友刘刚最喜欢随大流,
看见别人学英语,他就跟着学英语。
看见别人学写作,他就跟着学写作。
看见别人学编程,他就跟着学编程。
…………
“学完,发现还是解决不了我的焦虑。”
你一定也发现了,刘刚最大的问题是——用战术上的努力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什么意思?
就是他虽然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却不知道更好的自己是什么。
所以,看见别人学什么他就学什么,
今天学这,明天学那,
看起来很努力,但实际毫无用处。
学习如同种地,在承包这块地之前,
一定要有目标要有计划,
知道要种何种作物,要达到多少产量,
接下来才是为之辛劳耕作。
没有目标,一切无从谈起。
那如何寻找学习的目标呢?
●坐下来,写出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再罗列“这样的人”所对应的知识领域或技能
●再把知识领域或技能细分成主要和次要的知识点
●你需要学习的知识体系图就出来了
目标一明确,方向一清晰,
你就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嗡嗡乱撞了。
11
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第二,学习要懂问题驱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段名言:
“如果给我1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
我会花55分钟弄清楚这道题到底在问什么。
一旦清楚它到底在问什么,
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这话什么意思?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最好的学习,都是问题驱动式的。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有一次,我问考清华的学霸:“你的学习效率怎么这么高?”
他说:“我从来不简单地去看书复习,我的学习都是问题驱动的。”
你不是不可以订阅得到专栏,
不是不可以订阅喜马拉雅音频,
但是在接受这些新知识之前,
你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对想学的知识点进行预先的学习,
然后带着问题去听别人的课。
边听边对照,边听边思考,
再把迷惑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
然后再去搜罗体系化的书籍,
从中找到解决这个迷惑的原理和方法,
如此这样,你的学习才会变得高效。
12
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第三,学习要懂系统深挖。
谷歌董事长施密特说过一串数据:
人类从直立行走到2003年的四百万年间,
一共创造了5艾字节的信息,
这个存储量相当于50亿部1G电影。
而到了2010年,人类每两天就会创造5艾字节。
再到了2013年,人类每10分钟就创造5艾字节,
再到今天,人类每1分钟就创造5艾字节。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得承认一个事实:不管你如何没日没夜的学习,你都赶不上知识的增长速度。
所以,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时代,
最有效的学习并不是碎片化学习。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这话什么意思?
就是说,拿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纯粹就是一个大傻逼。
如今社会早已分工得极其精细,
并且各个领域都在飞速发展,
所以,最好的学习不是追求成为一部百科全书,而是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喜欢“有话植说”的一句话:
“一味贪多求全的学习,
不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只会让你更加焦虑。
真正成功的哪些人,
都是在自己行业里专注只做好自己的事,
经过多年沉淀,这才一鸣惊人。
所以,不用羡慕那些成功的人,
他只是比我们更早的专注于一个领域而已。”
治疗知识焦虑的最佳方式,
就是你能在某个领域上达到专业水平。
13
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第四,学习要有致用出口。
先讲一个富兰克林的故事。
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
只是一个印刷厂的学徒工。
每天看到报纸印出来的时候,
他就想:“有一天我的文字出现在报纸上就好了。”
他是行动派,想到了就做。
他是怎么做的呢?
那时候,还没有专门的写作培训班,
于是,他把报刊杂志上的好文章剪下来,
再一句一句抄写在一张张纸条上。
抄完之后,把原文放在一边,
然后再把这些纸条全部打乱,
让自己把这些话按照顺序排列下来,
很多次排列之后,他就弄懂了文章的结构。
然后,他又把难度提高一个档次,
让自己把文章一句一句默写下来,
很多次默写之后,他就懂得了如何运用文字。
终于有一天,他的文章出现在了报纸上。
文章见报后,更加激发了他的写作兴趣,
于是他天天奋笔不休,终于成为大文学家。
讲这个故事,就是想告诉你一个道理:
当你系统地学习一个知识后,
你必须为这个知识找到一个或多个致用的出口,
只有让知识频繁地得到“致用的锻炼”,
知识才能真正地转化成为长在你身上的本事。
为什么有些人学了很多知识毫无用处?
因为他没有找到稳定的输出系统。
14
当我们都在为求知求学而焦虑时,
“罗振宇们”来了,
他隔着屏幕向我们伸出胖乎乎的大手:
“世界末日没什么好怕的,都跟我来。”
于是我们就登上了知识付费的这条船。
但在我们积极掏钱的时候,
“罗振宇们”永远不会告诉你一个秘密:
主动学习远比被动学习重要。
系统学习远比碎片学习重要。
向内学习远比向外学习重要。
专业学习远比跨界学习重要。
这就是拾遗写这篇稿子想告诉你的一点真相。
我不反对知识付费,但我反对鼓吹知识速成。
我不反对碎片化知识,但我反对神化碎片化知识。
求知这件事情,没有什么终南捷径可走。
此时,我想起了一个段子:
“如果你每天还在看耶鲁公开课,
上3W咖啡听创业讲座,
知乎果壳关注无数,
36氪每日必读,
对马云的创业史了如指掌,
对张小龙的贪嗔痴如数家珍,
喜欢罗振宇胜过乔布斯,
逢人便谈互联网思维……
那你应该还在每天挤地铁。”
〖亲 爱 的 们,记 得 在 文 末 点 赞 哦 ~〗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原文标题:罗振宇的骗局!(罗振宇的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