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净空老和尚讲经时曾教诲:背诵五十篇古文就能够看懂古文,背诵一百篇就能写作古文。于是遂发心从《古文观止》中选择背诵五十篇,以便为今后读经打好基础。如今在背诵学习中倍感受益匪浅,千百年来人生、社会的一出出戏目在不断重复地上演,情节雷同,感受类似,使我能够深刻体会佛陀“一切法如梦幻泡影”的精辟开示,不仅得到了“看懂古文”的预期,更是使自己得到了精神的升华,时感一种莫名的喜悦。遂截取不少的妙言警句,摘录读诵不亦乐乎!
第一篇:《沧浪亭记》 归有光 明
1、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
2、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
3、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僣,宫馆园囿,极一时之盛。
4、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第二篇:《卖柑者言》 刘基 明
1、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
2、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
3、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靡廪粟而不知耻。
4、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第三篇:《读孟尝君传》 王安石 宋
1、孟尝君特之鸡鸣 狗盗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2、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第四篇:《六国论》 苏辙 宋
1、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2、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3、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4、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之危道也。
5、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籍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6、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之诸侯已自困矣。
第五篇:《后赤壁赋》 苏轼 宋
1、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2、江水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3、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4、时夜将半,四顾寂廖。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嘎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5、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第六篇:《前赤壁赋》 苏轼 宋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架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以长终。
6、客亦知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7、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第七篇:《辨奸论》 苏洵 宋
1、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2、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
3、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
4、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
第八篇:《管仲论》 苏洵 宋
1、夫攻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
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2、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
3、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4、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5、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hōng)也。一败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6、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
7、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
第九篇:《秋声赋》 欧阳修 宋
1、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
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从从铮铮,金铁皆鸣。
2、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3、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其气栗冽,砭人肌骨,
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
4、丰草绿褥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5、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
又兵象也,于行为金。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6、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
7、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第十篇:《醉翁亭记》 欧阳修 宋
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uò)优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于心而寓之酒也。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4、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5、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6、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第十一篇:《岳阳楼记》 范仲淹 宋
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5、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居。是进亦忧,退亦忧。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十二篇:《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唐
1、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2、其上为睥睨梁俪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3、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cù)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4、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5、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6、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第十三篇:《捕蛇者说》 柳宗元 唐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
2、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传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籍也。
4、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5、盖一岁之犯死者有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6、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
7、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第十四篇:《师说》 韩愈 唐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6、圣人无常师。……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第十五篇:《原道》 韩愈 唐
1、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2、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汙之。
3、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
4、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
5、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
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郊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
6、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7、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而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第十六篇:《阿房宫赋》 杜牧 唐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wù),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4、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5、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7、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第十七篇:《陋室铭》 刘禹锡 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6、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第十八篇:《滕王阁序》 王勃 唐
1、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2、虹销雨霁,彩彻云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3、遥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4、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5、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酌贪泉而觉爽,处凅辙以犹欢。
6、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7、闲云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安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第十九篇:《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3、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纤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第二十篇:《归去来辞》 陶渊明 晋
1、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而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3、归去来兮!请息交而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之消忧。
4、木欣欣而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5、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惶惶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6、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第二十一篇:《兰亭集序》 王羲之 晋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2、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4、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5、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6、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第二十二篇:《前出师表》 诸葛亮 三国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志虑忠纯;性情淑均;贞亮死节。
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6、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人言,深追先帝遗诏。
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9、夙夜忧叹;庶竭驽钝;猥自枉屈。
第二十三篇:《后出师表》 诸葛亮 三国
1、臣受命之日,寝食不安,食不甘味。
2、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3、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
4、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
5、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往与行,劳费正等。
6、夫难平者,事也。凡事如是,难可逆料。
7、臣鞠躬尽瘁(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第二十四篇:《过秦论》 贾谊 汉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横。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4、乃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以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7、深谋远虑,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8、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第二十五篇:《求贤诏》 汉高帝 汉
1、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
2、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我共安利之,可乎?
3、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4、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
5、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
6、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
第二十六篇:《报任安书》 司马迁 汉
1、士为知己用,女为说己者容。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
2、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3、且事本末未易明也。……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
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4、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人故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5、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6、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尝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7、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傍议。……身直为闺阁(门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邪?姑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8、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9、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视,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诉者!此真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乎?
第二十七篇:《屈原列传》 司马迁 汉
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3、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形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4、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6、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7、新淋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而。又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8、读《服鸟赋》,同生死,轻取就,又爽然自失矣!
第二十八篇:《五帝本纪赞》司马迁 汉
1、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
2、余尝西至崆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
3、《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第二十九篇:《项羽本纪赞》司马迁 汉
1、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2、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3、自矜攻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窹,而不自责,过矣!
第三十篇:《卜居》 楚辞
1、竭忠尽智,而蔽障于馋;心烦虑乱,不知所从。
2、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
宁诛除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
3、世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馋人高张,贤士无名。
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4、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5、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乎?……
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
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第三十一篇:《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1、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3、夫专诸之刺王蓼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
第三十二篇:《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1、文倦于是,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2、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3、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4、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
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生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
5、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第三十三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4、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谓战胜于朝廷。
第三十四篇:《公子重耳对秦客》 《礼记》檀弓下
1、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
2、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
3、君慧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
第三十五篇:《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礼记》檀弓下
1、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
2、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
3、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
第三十六篇:《郑伯克段于鄢》《谷梁传》
1、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
2、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
3、然而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第三十七篇:《宋人及楚人平》《公羊传》
1、易子而食之,析骸而饮之。
2、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
3、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
4、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
第三十八篇:《叔向贺贫》《国语》晋语八
1、宜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
2、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
3、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一朝而灭,莫之哀也,惟无德也!
4、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第三十九篇:《敬姜论劳逸》《国语》鲁语下
1、昔者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
2、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3、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少采夕月,与太史,司载纠虔天刑。
4、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自庶人以下,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
5、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训也。自上以下,谁敢淫心舍力?
6、社而赋事,烝而献功;男女效绩,愆则有辟,古之制也。
7、吾冀而朝夕修我曰:必无废先人。
第四十篇:《单子知陈必亡》《国语》周语中
1、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节解而备藏,陨霜而冬裘具,清风至而修城郭宫室。
2、此先王之所以不用财贿,而广施德于天下者也。
3、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国有郊牧,疆有寓望,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不夺农时,不蔑民功。有优无匮。
4、天道赏善而罚淫,故凡我造国,无从匪彝,无即慆淫,各守尔典,以承天休。
5、昔先王之教,茂师其德也,犹恐陨越;若废其教而弃其制,蔑其官而犯其令,将何以守国。
第四十一篇:《子产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左传》
1、惟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2、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3、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
4、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5、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内、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尔,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捄,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
第四十二篇:《季札观周乐》襄公二十九年《左传》
1、勤而不怨。……忧而不困者也。……思而不惧。……乐而不淫。
2、自郐以下,无讥焉!
3、思而不贰,怨而不言。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
4、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宜;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
5、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
6、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
第四十三篇:《晏子不死君难》襄公二十五年《左传》
1、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
2、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
3、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第四十四篇:《吕相绝秦》成公十三年《左传》
1、戮力同心,甚之以盟,重之以婚姻。
2、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险限,征东之诸侯,而朝诸秦。
3、阙剪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蟊贼,以来荡摇我边疆。
4、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同好弃恶,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君又不祥,背弃盟誓……。君之仇雠,而我之婚姻。
5、“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不谷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一。……痛心疾首,……以好是求。
6、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
第四十五篇:《王孙满对楚子》宣公三年《左传》
1、在德不在鼎。……铸鼎象物。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2、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
3、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第四十六篇:《介子推不言禄》僖公二十四年《左传》
1、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2、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3、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4、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
5、以志五过,且旌善人。
第四十七篇:《子鱼论战》 僖公二十二年《左传》
1、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2、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3、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至,鼓儳可也。
第四十八篇:《曹刿论战》 庄公十年《左传》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4、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第四十九篇:《臧僖伯谏观鱼》隐公五年《左传》
1、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
2、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
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
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
3、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4、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
第五十篇:《石碏谏宠州吁》隐公三年《左传》
1、臣闻爱子,教子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2、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
3、君人者,将祸是吾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
第五十一篇:《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左传》
1、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2、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子。
国不堪贰,君将若子何?
无庸,将自及!
不义不昵,厚将崩!
3、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遂为母子如初。
4、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