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谱》一书概括了篆、隶、今草、章草等多种书体的基本特点,及其具体要求:“
篆尚婉而通,
隶欲精而密,
草贵流而畅,
章务检而便。”
并揭示了各体之间的相互联系:“
草不兼真,殆于专谨;
真不通草,殊非翰札。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
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认为学习楷、草也应从其它各体中吸取营养,以致“
旁通二篆,
俯贯八分,
包括篇章,
涵泳飞白”。
其次,以“执、使、转、用”四字概述了书法技巧原理上的核心问题:“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
所谓执,即执笔,有执得深、浅、长短之分;
所谓使,即运笔,有左、右、提、按之类。
所谓转,即运笔中的萦纡回绕,曲折呼应;
所谓用,即用点画来结字,有向背相让等。揭示了书法入门的要领。
再者,分析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等和谐与变化、守法与创新的关系,又提出了“
凛之以风神,
温之以妍润,
鼓之以枯劲,
和之以闲雅”
“凛”与“温”相济,“鼓”与“和”互补,以取得刚柔结合,枯润并举的艺术效果。凡此种种,都充满了艺术辩证法。
《书谱》还提出:“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既知平正,务追险绝;
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以及“
初谓未及,
中则过之,
后乃通会。
通会之际,
人书俱老”的过程,道出了学习书法“由平至险,再由险至平”的三个阶段。此外,孙过庭认识到:汉唐以来论书者“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故撰是书,“窥其根源,析其枝派”。于运笔之道详加阐述,因此,后人亦有称之为“运笔论”的。可见,《书谱》也是一部关于书法技巧理论的专著。
孙过庭《书谱卷》,纸本,纵26.5 公分,横900.8 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孙过庭(活动于七世纪后期),一说名虔礼,字过庭,河南陈留人,一说名过庭,字虔礼,浙江富阳人。根据本卷自题,为吴郡人,名过庭。出身寒微,迟至不惑之年始出任率府录事参军之职,以性高洁遭谗议而去官。之後,遂专注於书法研究。
本卷卷首题:“书谱卷上。吴郡孙过庭撰”,卷尾题:“垂拱三年写记”。内容主要为书学体验、书谱撰写要旨及学习书法的一些基本原则。一般认为本(上)卷为“序”,宋元明时分为两卷,入严嵩之手时,装为一卷。下卷为“谱”,作者生前未能完成。
孙过庭专习王羲之草书,笔法精熟,唐代无人能与他相比。本卷纸墨精好,神彩焕发,不仅是一篇文辞优美的书学理论,也是草书艺术的理想典范。
卷中融合质朴与妍美书风,运笔中锋侧锋并用,笔锋或藏或露,忽起忽倒,随时都在变化,令人目不暇给。笔势纵横洒脱,达到心手相忘之境。
墨迹本,《书谱》,唐孙过庭撰并书。书于垂拱三年(687),草书,纸本。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每纸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余字。衍文70余字,“汉末伯英”下阙30字,“心不厌精”下阙30字。《书谱》在宋内府时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后,现传世只上卷。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薛绍彭有刻本,可补今墨迹本所缺之文。
孙氏在数十年的书法实践中,认为汉唐以来论书者“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因撰《书谱》一卷,于运笔评加阐述,故唐宋间亦称为《运笔论》。《书谱》真迹,流传有绪,原藏宋内府,钤有“宣和”、“政和”。宋徽宗题签。后归孙承泽,又归安岐,后归清内府,旧藏故宫博物院,现藏台湾,俗称真迹本《书谱》。有影印本出版。《书谱》是中国书学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论著,提出他著名的书法观:“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为书法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是与他在书法理论上的成就相统一的。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原文标题:孙过庭《书谱》(高清全)(书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