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成语典故 | 秦晋之好(秦晋之好的典故)

三晋成语典故 | 秦晋之好(秦晋之好的典故) 晋国 成语 三晋成语 传统文化 成语出处 春秋时,秦晋联姻,见诸史书典籍记载的有三次。最初,是晋献

三晋成语典故 | 秦晋之好(秦晋之好的典故)

晋国

成语

三晋成语 传统文化

成语出处

春秋时,秦晋联姻,见诸史书典籍记载的有三次。最初,是晋献公将其长女嫁于秦穆公。史书上谓伯姬,伯为长女也。伯姬为齐姜所生,嫁于穆公为夫人后,曰穆姬,这是随其夫之谥而更的名。按照《春秋三传》上讲,嫁女之名随不随夫是有讲究的。嫁于小国、次国则不从夫之谥,从者乃大国也。秦当时已为诸侯国四强之一,故伯姬随其夫更名为穆姬。《史记·秦本纪》对这次联姻有个简短的记述:秦穆公四年,公元前656年,“迎妇于晋,晋太子申生姐也”。这可能是秦晋联姻史上的第一次婚姻。

第二次联姻是在秦晋韩原之战以后。事情经过是这样的:秦穆公十五年,公元前645年,秦国闹饥荒,借粮于晋。晋惠公与君臣商量,虢射曰:“因其饿伐之,可有大功。”惠公听信其言,于公元前645年兴兵攻秦。秦穆公听后大怒,使公孙枝为将,由自己挂帅亲征。当年9月,与晋惠公战于韩原。韩原在今陕西铜川市至韩城市之间。晋惠公争强好胜,弃其军与秦军争利,不料战马陷于泥泞中,不能自拔而做了秦军的俘虏。穆公押着惠公回到秦国,沐斋三日,准备杀晋君夷吾祭祀天帝。周天子闻之,派使臣对穆公说:“晋我同姓,为请晋君。”夷吾的姐姐、穆公夫人穆姬也哭泣着去见穆公,说:“妾兄弟不能相救,以辱君命。”穆公说:“我得晋君以为功,你为何哭哭啼啼,不喜而忧呢?今天子为其请命,夫人也为其请命,那就算了!”于是,不但没有杀夷吾,反与夷吾结盟,放归了夷吾。夷吾归晋后,献上了河西五城,又使太子圉到秦国作了人质。秦穆公为了笼络和留住太子圉,将其女嬴嫁给了圉。太子圉后来做了晋君,号怀公,嬴则改名为怀赢。这可谓是亲上加亲,因怀赢是穆公夫人穆姬所生,穆姬是太子圉的姑母。这样小夫妻便是姑表联姻了。这次秦晋联姻发生在晋惠公八年,即公元前643年。

第三次秦晋联姻,是在晋公子重耳逃国19年之后,在国内外势力支持下,离齐国,经楚国,来到秦国,将要回国即位做晋君前发生的。晋公子重耳在楚成王的支持下,于公元前637年进入了秦国。秦穆公以五个妙龄女子为陪嫁,又要将怀赢嫁给重耳。重耳拒不接受,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原因是这宗婚姻不般配。怀赢是太子圉的夫人,又是重耳的外甥女。伯父同侄儿媳妇,舅父同外甥女儿,这样的关系结了婚岂不是乱伦了吗?这也就难怪重耳怒不可遏地拒绝这宗婚事了。狐偃和赵衰劝曰:“公子结婚事小,回国即位事大,不要因小失大,失去了复国大业。你要是不接受这宗婚姻,秦伯不护送公子回晋国,那就什么都完了!”重耳在无可奈何下,才同意纳怀赢为妻。这才使穆公和穆姬转忧为喜,又一次结成“秦晋之好”。

由上看来,秦晋三次联姻,皆是为缓解矛盾和睦邻友好,或是为了某种利益而婚配的。这种婚姻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如汉时的昭君出塞,唐时的文成公主和番,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成语典源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一入秦,秦伯纳女五人,怀赢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重耳)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成语典义

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泛指两家联姻。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原文标题:三晋成语典故 | 秦晋之好(秦晋之好的典故)

Like (0)
Previous 2024年12月18日 下午2:01
Next 2024年12月18日 下午2:1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youxuanhao@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