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的诺敏,山西巡抚;张廷璐,张廷玉之弟,内阁侍读学士,雍正朝首次科考会试主考。
这两位,在《雍正王朝》里可不是什么好官。
诺敏,半年之内便完成了追缴户部欠款的差事,被雍正帝嘉奖为“天下第一巡抚”。
可是,他根本没有追到钱,只是从民间商人拆借到府库,应付差事。
最终,诺敏被拿。
张廷璐,他很成功。
当然,这成功与他的哥哥张廷玉也是分不开的。
张廷玉是清官,是忠臣,但他的弟弟还是会受到其他官员的重视,能力不强都能混个一官半职,别说张廷璐的能力强了。
只是呢,成也兄长,败也兄长。
科考泄密,与八爷党分不开,还有雍正帝的儿子弘时。
八爷当初之所以举荐张廷璐,是想借此事卖个人情,拉拢张廷玉,假如拉拢不了,那就借此打击一下他。
只是呢,张廷玉为官多年,早看透了八爷,所以也没管自己的弟弟,他不是冷血,更不是怕八爷党,而是这其中牵扯到了弘时。
诺敏和张廷璐,都栽了。
但,这只是影视剧,正史里的他俩活的好好的。
诺敏:
说诺敏,大清史上还真有一位同名者。
他出身高贵,满洲正黄旗人,为一等忠达公图海之子,他们家族的“忠达公”爵位(公爵)持续到光绪年间。
早在康熙二十一年,诺敏便袭三等公,康熙二十三年接替喀尔图,担任刑部尚书,后改礼部尚书。
但是呢,这个诺敏不是《雍正王朝》里的诺敏,电视剧里的诺敏的历史原型是纳喇氏诺岷,满洲正蓝旗人。
诺岷,雍正元年擢升内阁学士,授山西巡抚。
到任山西,诺岷所做之事与电视剧里的差不多,不同的是他没有糊弄了事,而是真正的追缴欠款,推行耗羡归公(火耗归公),彻查亏空严重的府县,相关官员都被撤职查办。
官大好办事,但小官也不是全部配合,那些不配合的官员,诺岷就让他们互查,这下好了,互相揭老底。
诺岷试行耗羡归公,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因此雍正帝开始向全国推广,此举充盈了国库。
后来,诺岷因处理九阿哥允禟一事不够干脆利落,因而受到雍正帝的怀疑,后被夺官。
诺岷的死,不是什么赐死之类,而是生病而死。
这就是影视剧里诺敏的原型诺岷,不是贪官,为雍正帝推行火耗归公立下大功。
张廷璐:
正史里的他与影视剧里的结局相差甚远,并且比影视剧里多活了很多年。
乾隆朝,张廷玉得到称颂,称其“三朝旧臣,后进楷模”。
一个主持会试出错的大臣,一个提前死了的大臣,怎么可能有这样的称赞,怎么可能活到乾隆朝呢。
所以,正史里的他不及自己的哥哥张廷玉,但也差不了太多。
张廷璐,康熙五十七年进士及第,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入内廷。
雍正元年,张廷璐当过主考不假,但他是外出典试福建乡试,并未主持会试。
雍正五年,这一年才参与了会试(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但也只是个会试同考官(协同主考阅卷之官),累迁为侍讲学士,后提督河南学政。
《雍正王朝》给张廷璐编了一段主持会试出现泄密一事的故事,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些历史渊源。
有一次,出现了封邱生员罢考(因生员与百姓一体当差的制度而罢考)的事情,而张廷璐因此事被罢官。
这一历史事件,便是电视剧里所借鉴的,只是杜撰的更加有看头。
后来,张廷璐被授任讲侍,之后又升迁国子监祭酒令将军及提。
雍正十年,升礼部侍郎,任江苏学政。
那一年,他又出任浙江乡试主考官,所幸一切顺利。
到了乾隆六年,张廷璐任吏部侍郎,典试江西乡试。
乾隆九年,张廷璐辞官归乡,第二年逝世。
电视剧的杜撰,与正史也是分不开,张廷璐的确在主持考试上出现过过错,只是没有电视剧里严重罢了。
诺敏和张廷璐,正史里的他俩都是好官,只是都犯过错。
犯过错,就被电视剧杜撰的几乎是一文不值了,可见犯错的代价有多大。
文人的笔啊,可怕;影视剧的杜撰,更可怕。
关于影视剧或者小说的杜撰这个问题,书生认为,杜撰还是要靠谱一点,好官就是好官,贪官就是贪官,可以把好官杜撰的更好,可以把贪官杜撰的更坏,但杜撰反了,就误人子弟了,不是每个人都会去翻看正史。
注: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图片很难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书生删除!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