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上世纪40年代的别样“豆选”
作者 | 旧美术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动态
《豆选》1948年 图一为顾群作品,图二为彦涵作品
上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通过选举成功地动员了农民,将农村治理权从士绅、地主的掌控中转移到农民手中。为了动员不识字的农民参与选举,共产党使用了很多有创意的办法,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就是豆选。
豆选就是选举时用豆子当选票。豆子是我国一些北方地区盛产的农作物,用豆子选举有就地取材的便利。除了黄豆、白豆,有的地方也用黑豆、蚕豆、绿豆、红豆、豌豆、胡豆、玉米(或称苞谷、棒子、玉黍粒)等等。不产豆子的地方,就用别的替代物。淮南用芦苇,湖北用卵石,江苏盐阜用柴棒。
豆选一般是把豆投到碗里。所用的碗,有人提到瓷碗,土碗,甚至纸糊的碗。有时也用其他容器,如罐、袋子、茶杯、缸子、碟子、竹筒、斗、篮子、面盆、票箱,在新疆还用过帽子,也有人用塑料盆、纸箱子。
现存关于豆选的图片,碗一般都是向上敞开放的。用敞口的碗,后投的人能看见哪个碗里豆多、哪个豆少,于是可能会受影响。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就把碗上盖一层纸,让投票者从碗边把豆子投进去。有的地方选举前把碗口朝向群众,证明碗是空的,然后再当众用红纸糊严,中间挖个豆大的洞,豆子从洞口投进去。
蒙上一层纸有几个好处,一是不让后投的人看出前面的人投了谁、投了多少,以免受到影响;二是把豆子从小洞投进去,就不容易多投(自己偷带的豆),也不能把别人投的豆从碗里拿出来。
顾群1946年到了解放区,以河北选举为题材创作了《豆选》年画。这个投票场面很热闹,也很祥和。男女老幼都来了,会场上还布置了“为人民服务”等标语口号。画面的左后方像是入口,人们在那里排队领豆子,然后依序走上前来投票。
画面中央,一位妇女正在弯着腰,小心地把豆子放到第二个碗里。碗上蒙着白纸,中间小黑点的地方其实是个洞,豆子从小洞投进去。这个碗对应的第二个候选人似乎也是位女性。一个男人在等待投票,他两手摆弄着豆子,左手掌心里有多颗豆子。
据此推测,这次选举时,村民要给多名中意的候选人碗里分别投豆。他后边一个女人抱着孩子,像是也在等候投票。
收藏
举报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原文标题:说说上世纪40年代的别样“豆选”(豆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