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大同的古城内,
有一个地方非常值得一看,
它就是九龙壁。
如今全国共有三处有名的九龙壁,
一座在大同城内,另外两处在北京和平遥。
而大同的这座九龙壁,
被称为中国九龙壁之首。
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大同九龙壁建于明代洪武末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府前的照壁。
该壁东西长45.5米,高 8米,厚2.02米,是我国现存三座九龙壁中建筑年代最早、最高、最大、最巍峨壮观、最富艺术魅力的一座,堪称中国九龙壁之首。
01
什么是九龙壁?
九龙壁是影壁的一种,汉族建筑物大门外正对大门以作屏障的墙壁,俗称照墙、照壁。影壁是由“隐避”演变而成。门内为“隐”、门外为“避”,以后就惯称影壁。
中国的龙壁有一龙壁、三龙壁、五龙壁、七龙壁、九龙壁等多种形式。这几种形式以九龙壁最为尊贵,在古代被建造在皇帝、王后以及王公的宫殿正门的地方,在寺院里面也经常可以看到九龙壁。
九龙壁主要使用琉璃、彩绘、砖雕等材质制作完成,整体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这几种里面尤其数琉璃制作的九龙壁最为有气势,色彩也更加艳丽,是中国影壁、照壁建筑艺术的一大发展。
02
九龙壁的龙
九龙壁结构整体使用孔雀蓝、绿、正黄、中黄、浅黄、紫等色,全壁由 426块特制烧造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壁底部为须弥座,中部为壁身,上部为壁顶。弥须座的束腰部的75块琉璃砖上镶有两层琉璃兽。第一层是象、狮、虎、鹿、飞马、麒麟、狻猊等形象。第二层是小型行龙。这些琉璃兽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须弥座上平托 9条琉璃壁龙,整个壁身下部是青绿色的汹涌波涛,上部是蓝色的云雾和黄色流云。巨龙之间以云雾、流云、波涛、山崖和水草相隔相联,五彩斑斓,蔚然壮观。
正中心是一条坐龙,为正黄色,此龙正对着王府的中轴线,昂首向前,目光炯炯。中心龙两侧的一对浅黄色龙,为飞行之龙,龙头向东,龙尾伸向中心龙,神情潇洒,怡然自得。第二对龙为中黄色,头尾均向西,形态飘逸,古朴大方。
第三对龙为紫色,是对飞舞之龙,神情凶猛暴怒,大有倒海翻江之势。第四对龙呈黄绿色,神采飞扬,气宇轩昂。整个正面 9条巨龙伸爪抱珠,捕风弄雨,盘曲回绕,体态雄健,色彩绚丽,栩栩如生。
大同九龙壁的龙,龙爪、鳞片排列、龙尾及飞腾姿势皆不同于北京北海公园、故宫的九龙壁。大同九龙壁的飞龙为四爪,且没有尾鳍,尾部类似蛇的尾巴,龙身鳞片是条形叠加分布,而故宫九龙壁的分布形式更像现实中鱼类的交错分布。
大同九龙壁的9条龙均为侧向,故宫九龙壁中间黄龙为坐龙,这为了区别代王与皇帝的地位差别,不过这也足见代王在当朝的地位。
03
九龙壁的来历
朱元璋第十三个儿子叫朱桂,但他从小不读诗文,秉性愚顽,脾气十分古怪。年近二十,朱元璋见他无才无德,初封豫王,后改封为代王,镇守大同。代王到了大同,横行街里,经常无故杀人,大同百姓背地叫他“愣怔代王”。
据说这位愣怔王到了六十岁,还经常穿窄衣,戴秃帽,在戏院子看戏,一高兴就到后台妆扮成打号号的小兵亲自登台,一有空就带几个护卫架鹰走犬,到小南街一带寻衅闹事,调戏良家妇女,活像一个地痞。
代王的正妃,是大将徐达之次女,虽是将门之女,却是个又丑又妒的泼妇,一次竟把代王的两个漂亮侍女满脸涂上锅底黑,发泄她的妒火。就这样,两口子把大同城搅得鸡犬不宁,民不聊生。朱元璋废了代王太子之位后,又立四子继承王位。代王听到这消息后,大闹金殿嚷着也要当皇帝。朱元璋没法子,只好在大同城内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让代王过过皇帝瘾。
至今大同古城内还有“皇城街”、“正殿街”、“东华门”、“大有仓”等街道名称,都是旧皇宫的遗址。宫殿修好以后,好容易才堵住了代王的嘴。
一天,这位愣王爷忽然想起要到燕地逛逛,看看四哥朱棣。这位燕王对他的弟弟又烦又怕,但又无可奈何,只好硬着头皮、捺着性子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地款待他。
有一天代王酒足饭饱,在王府外闲逛,抬头一看王府门前新修了一座琉璃九龙壁,非常高兴,吵嚷着也要在大同的皇宫前造一座讲究讲究,并撒泼耍赖把图样带回了大同。代王立即把怀仁吴家窑琉璃匠吴氏父子三人召来,命他们烧造龙壁。王妃徐氏知道后,要求一定要比燕王府的龙壁长二尺、高二尺、厚二寸,代王无奈,只好应允,所以至今大同的九龙壁全国最大,故宫里的那座也比不了它。
04
倒影池的传说
传说九龙壁建成后的一天,代王站在端礼门的门楼上,扶栏欣赏。忽然雷雨交加,有两个霹雳飞向九龙壁,在龙壁前出现了一个大坑,在龙壁后不远的金泊仓巷内露出两眼深泉。
清冽的泉水中分别腾起一黄一黑两条巨龙,昂首向龙壁前大坑中喷注清泉。远看坑中,似有九龙飞舞嬉戏,妙不可言。代王遂令将水坑修成倒影池,将二泉修成二井,并将两井的水引到池中。
从此倒影池便成为九龙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据说两井之水一甜一苦,甜水井可供人食用、苦水井却能治病。甚至在旧社会熬”鸦片烟”,非此井水不可,所以有的人居然从千里以外来取水。
朱桂的代王府于崇祯末年(1644)毁于兵火。王府照壁九龙壁因隔和阳街而立,故独以保存至今,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来源:山西省古建集团
.: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