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符号意识”,提升核心素养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用字母表示数)

聚焦“符号意识”,提升核心素养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用字母表示数) 【教材简析】 《用字母表示数》是“数与代数”领域中“式与方程”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

聚焦“符号意识”,提升核心素养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用字母表示数)

【教材简析】

《用字母表示数》是“数与代数”领域中“式与方程”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该内容的教学要求是:“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从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知字母表示数的含义,并了解这种表示方法的作用。进而初步体验符号在数学表示中的作用,初步建立符号意识。”

“符号意识”是课标中突出强调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小学生必备的数学核心素养。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能力,对促进数学思维水平的发展十分重要。用字母表示数摆脱了使用具体数研究问题的局限,提供了揭示数量关系一般性的可能,有助于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也由此揭开了“代数”的篇章。从“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方程等代数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符号意识的建立是点滴积累的结果,它的提高和发展伴随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全过程。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具体的数量,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受“负迁移”和思维水平的影响,学生不能很好理解字母可以表示一个广义的数以及一个变量,不能很好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另外,对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写法也不太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积极利用和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逐步理解字母符号产生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和简单数量关系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掌握用字母表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的方法。

2、过程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符号化”的过程,并运用符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符号产生、发展和运用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

教学重、难点:用字母表示数及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师谈话:过生日标志着同学们又长大了一岁。谁是这个月过生日的?(带领学生齐唱生日歌,表达祝福)

师:你们过的是几周岁的生日?(调查学生现在的年龄并板书)

今年你们十一周岁了,读五年级。那原来几岁的时候在干什么?将来多少岁的时候又可能在做什么?引导学生回忆过去、展望未来,在2分钟的时间内把自己想到的年龄尽可能地写出来。

师:时间到,同学们写尽兴了吗?还能写吗?再继续写下去你有什么感觉?

生1:还能不停地写下去,写不完。

生2:我打省略号表示的。

生3:这样写下去太麻烦了,好累呀!

师出示讨论题:用什么方法把你任意时候的年龄概括地表示出来?(可提问“任意”是什么意思?)

生4:可以用一个符号△或者○等等代替。

生5:可以用字母X表示。

生6:我也认为可以用字母a或者n等等表示。

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比较:哪种方法更好?(揭示课题:用字母表示数)根据学生回答小结用字母表示数的特点:简明,概括性强。

师提问:“a”(或其它字母)还可以表示哪些数?使学生明确字母表示数时取值的范围,并且要符合生活实际。

【设计意图】怀特海说过:“只要细细分析,即可发现符号化给数学理论的表述和论证带来的极大方便,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在给学生2分钟整理“自己什么年龄在做什么事”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借助符号简化生活中的常见信息,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独特方式表征具体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获得“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的体验,加深学生对符号表达的优势与作用的感悟。

二、探究新知,深化理解。

师:过生日时你们最想感谢的人是谁?

生1:父母。

生2:老师。

师:想知道老师的年龄吗?给出一个条件:老师比你大32岁。

请学生计算出几组与学生年龄相对应的老师年龄后故意停下,问学生:我不想再写了,猜猜看为什么?

生3:这样写下去也写不完。

生4:不管怎么算,老师总是比我们大32岁。

生5:师生之间年龄的关系是不变的。(师板书数量关系式:学生的年龄+32=老师的年龄)

再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怎样表示老师任意时候的年龄呢?

小组讨论后汇报,得出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如“a+32”后提问:“a+32”表示的是什么?从“a+32”这个式子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6:“a+32”可以表示老师任意时候的年龄。

师追问为什么。

生7:当学生的年龄变化时,教师的年龄也在变化,但还是可以算出来。

生8:只要知道了某一年学生是多少岁,加上32就可以得到老师的年龄。

生9:“a+32”还可以看出老师总是比我们大32岁。

生10:也就是说,这个式子可以表示师生之间的年龄关系。

小结: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量,而且可以表示数量关系。

口答:当a=8时,a+32=?当a=30、45时,a+32=?

……

师:在这个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生11:老师和学生的年龄变了,而师生之间的年龄差始终不变。

师:看来师生的年龄都是不确定的,但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如果用“a”表示老师的年龄,那学生的年龄又该怎样表示呢?

生12:a-32

师:为什么同样的一个人,年龄的表示方法却不相同呢?

生13:因为“a”表示谁的年龄标准变了。

【设计意图】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表示数,又表示数量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解决“教师年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由“猜测”到“尝试”,再到“提炼”最后“验证”的探索活动,让学生经过交流、分享,积累获得用字母式表示教师年龄的经验。对于“任意时候”的分析与理解,较好地突破了学生固有的习惯,让学生逐步适应不用具体数值表示老师某一岁的年龄,而是从整体上把握师与生之间年龄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联系生活,感悟区别。

师:今天是小丽的生日。小明在去小丽家的路上,发现了很多字母表示的广告、标志,你知道它们的含义吗?

课件出示“肯德基”、“停车场”等图片,学生了解。

师:用字母表示一些标志或组织的名称也很简明易记。下面这段话中,哪些字母是表示数的?其余字母又是表示什么?(课件出示)

小丽和小明是好朋友,小丽家住在A地,小明家住在B地,相距X米。一天,小丽拿着一本《阿P的故事》到小明家玩,路上走了N分钟。到达小明家后,两人看完书又一起玩扑克。在“猜大小”的游戏中,小丽抽到的是“J”,而小明抽到了一张“K”,你知道谁赢了吗?

学生说出“N”、“J”、“K”表示的实际意义。

【设计意图】教师将“过生日”的主题情境贯穿全课,把生活元素融入教学过程,对教材进行合理创编,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对代数字母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经验中潜在的符号意识,感悟字母的多种用途,并从中辨别出哪些是用来表示数的,从而进一步经历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表达思想。

四、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1、填一填,说一说。

(1)小明给小丽买生日礼物用去m元,打的去小丽家又花去3.5元,一共用去( )元。

(2)小明买的生日礼物比李英贵1.2元,李英买礼物花了( )元。

(3)小强给小丽买了3盒糖果作为生日礼物,每盒f元,共用去( )元。(4)n个小伙伴凑足零花钱给小丽买了一份生日礼物,共用去d元。平均每个 同学出( )元。

2、师:过生日时少不了邀请亲朋好友聚会一番,小丽帮妈妈列出了聚会的购物计划单。

出示下表:

物品

单价(元)

数量

总价(元)

生日蛋糕

a

1

饮料

5.50

话梅

c

薯片

比饮料便宜x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展示学生填写的不同情况,如数字和字母相乘的、数字与数字相乘的、字母与字母相乘的。只要正确均予以鼓励。

师:为了交流的方便,许多含有字母的式子还有简便写法,后面将继续学习。

出示另一张被损坏的购物单,你也能将它填写完整吗?

物品

单价(元)

数量

总价(元)

生日蛋糕

1

a

饮料

5.50

y

话梅

c

12 ×c

薯片

比饮料便宜x

3

3×(5.50-x)

你还能根据表格中的信息提出和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师:观察这两张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3、师:在小丽的生日聚会上,大家嚷着要小明表演节目,他念了一首很久以前大家学过的儿歌。(课件出示“数青蛙”歌谣)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将它进行简化吗?

生1:a只青蛙a张嘴,b只眼睛c条腿。

师:其他同学认为这名同学编得怎么样?

生2:他是用字母表示了青蛙只数、嘴数、眼睛数和腿数,但是看不出来这几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3:嘴数与青蛙只数一样,是正确的。

生4:1a中的“1”可以省略。

生5:眼睛数和腿数应该也用含有a的式子来表示。

师:说得太好了!那应该怎样改改呢?

生6: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

师:请你给大家讲讲,你是怎么想的?

生6当“小老师”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练习,让学生运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单价、数量、总价),灵活解决生日聚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数学问题,加深体会用字母表示数高度的概括性。学生填完表格后观察发现,不论研究的是哪种物品,不论用什么字母表示,不论已知量与未知问题如何变换,只是表示形式的不同,而“单价×数量=总价”这一基本的数量关系是不变的。这样就很好地渗透了“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凸显了数学学科的本质。在“数青蛙”童谣的简化过程中,大胆暴露学生的典型错误,并及时将其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辨析、纠错,再一次深化了对“关系”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回顾反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给学生介绍数学家韦达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故事。

【设计意图】总结全课,介绍数学文化,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石市湖滨路小学)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原文标题:聚焦“符号意识”,提升核心素养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用字母表示数)

Like (0)
Previous 2024年10月6日 上午8:36
Next 2024年10月6日 上午8:5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youxuanhao@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