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琰
诗人高士湖边住,
吟兴高时载酒来。
——朱琰
古语有云: 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即一个人要先培养器量见识,其次才看文才技艺。还有一句话叫“ 心为主,技为从”,就是说培养人要以“心”的培育为主,“技”的训练为辅。在浙江海盐历史上有一个名叫“朱琰”的人,对这样的观点有新的看法。
朱琰,字桐川,别号笠亭,是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供职于江西巡抚衙门时,他主张“学而求其实用,有裨于国计民生者”,对士大夫阶层普遍重视诗文而轻视生产技术而提出质疑。
朱琰并未停留在质疑层面,而是抓住了江西景德镇陶瓷业发达的契机,躬身实践,投入到了研究之中。中华民族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用上了陶,而直到朱琰生活的清代依然没有一部专门的陶瓷史,他决心改变这一局面。
海盐地方文史研究专家王健飞对朱琰首撰陶瓷史有较为生动的描述:“朱琰在吏治之余,脱下官袍,换上平民服装,以普通百姓身份,深入到景德镇的瓷窑工场,调查研究。他详细观察窑器烧制方法和各种成品,虚心访问老艺人,搜集有关陶瓷生产的第一手资料。还大量查阅古籍,对有关陶瓷的记载加以考证整理。 经过4年努力,终于编著成中国第一部陶瓷史专著《陶说》,并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刊行。”
《陶说》具体写了什么内容?此书分为6卷:第一卷“说今”,介绍清代景德镇窑的发展概况以及制瓷工艺;第二卷“说古”,根据古文献探讨陶器的起源,并介绍唐、宋、元代的制瓷民窑;第三卷“说明”,介绍明代官窑及其生产技术;第四卷至第六卷为“说器”,介绍各个时期的陶瓷造型品种及装饰类型。
朱琰的《陶说》,考察全面,见解独到,实实在在地诠释了他的“学而求其实用, 有裨于国计民生者”的主张,填补了此前陶瓷史研究没有专著的空白。“《陶说》叙述了我国陶瓷的历史,作者详尽地说明陶瓷制造的源流和名物制度,但并不以博取胜,夸耀于世,他在旁征广引古文献之后,还伸论、发挥、折衷一是,其按语都是简要中肯的总结性论断。他论古窑器必说明其特征所在,以及鉴定真伪的方法,使读者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印象。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并不偏重征文考献,而侧重于实用,他丝毫不流连往古,而着重近代和当代,所以全书,先‘说今’ 而后‘说古’。 他叙述古窑古器,重点放在明清两代有代表性的官窑瓷器及其造法上。”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陶瓷研究专家傅振伦先生对朱琰所著评价颇高。
一部好作品的魅力是可以穿透时空的。《陶说》刊印后影响颇巨,除了在我国国内印行之外,法国人儒莲1856年将之翻译成法文出版,1891年英国人布希尔将之翻译成英文,1910年由牛津克拉伦顿出版社印行,1977年又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再版,可谓广为传播,长盛不衰。
在朱琰的作品面前,他的为官之路几乎不值一提。他担任过江西巡抚幕僚,后授直隶阜平县知县,为官清廉,捐俸禄修建学校,还在阜平当地推广种植水稻,有利于当地百姓。此外,朱琰工诗擅文,一生著作丰赡, 有《金华诗录》《明人诗钞》《唐诗律笺》《笠亭诗钞》《金粟山人遗事》等传世。
►►►
参考资料
《海盐人物春秋》 王健飞 编著 中国文史出版社
策划:邓钰路
统筹:陈苏 刘博见
文字记者:周伟达
制图:赵宇微
编辑:赵宇微 周伟达
责编:邓钰路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