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把养子称为「螟蛉」?(螟蛉子)

为什么古人把养子称为「螟蛉」?(螟蛉子) 螟蛉,即养子、义子。看过明朝章回小说的人,对「螟蛉」一词必不陌生,如《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兄长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及《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三》:「与

为什么古人把养子称为「螟蛉」?(螟蛉子)

螟蛉,即养子、义子。看过明朝章回小说的人,对「螟蛉」一词必不陌生,如《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兄长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及《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三》:「与浑家商议,要过继他做个螟蛉之子」那么,为什么古人把养子称为「螟蛉」呢?

「螟蛉」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大意是说,螟蛉如果生幼子,蜾蠃们可以孵育它。这两句诗中,出现了两种昆虫,我们先来认识什么是螟蛉和蜾蠃。

螟蛉,一种害虫,是桑树上的小青虫,故又称为青虫,属于蛾类的幼虫。如宋朝朱熹《集传》曰:「螟蛉,桑上小青虫也。」蜾蠃,一种昆虫,色青黑,腰细,体形似蜂,用泥土筑巢于树枝上,常捕食害虫,有益于农作物生长,又称为蒲卢,现俗称泥壶蜂。如《礼记.中庸》:「夫政也者,蒲卢也。」郑玄.注:「蒲卢,蜾蠃,谓土蜂也。」

据西汉扬雄《法言.学行》:「螟蛉之子殪而逢蜾裸,祝之曰:『类我,类我。』久则肖之矣。」大意是说,蜾蠃把螟蛉幼虫抓回泥窝中,并对它说:「像我,像我。」时间一久就会变成蜾裸的样子。扬雄此种说法,被后来许多学者纷纷引用在其著作中。

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蜾蠃,细要土蜂也,天地之性,细要(腰)纯雄无子。」及汉朝郑玄笺注《诗经》曰:「蒲卢取桑虫之子,负持而去,煦妪养之,以成其子。」晋朝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蜾裸,土蜂也,似蜂而小腰,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七日而化为子。」

根据扬雄的说法,古人就以为蜾蠃纯雌无雄,无子,它会抓螟蛉幼虫藏于窝中,温情抚育它,并祝祷说:「像我,像我。」七天就会化成蜂虫成为蜾蠃之子。因此,古人就认为蜾蠃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己子,后来就称养子为「螟蛉」。

到了南朝,医学家陶景弘读到这种说法很质疑,就查阅大量的古书和当时的相关记载,发现说法都一样。为了解除心中疑惑,他就找到蜾蠃的巢,实际观察并记录蜾蠃的生长情况。陶景弘笺注《本草》时就提到,所谓蜾蠃养螟蛉为己子根本是错误的说法。据他的观察,蜾蠃常捕捉螟蛉作为自己幼虫的粮食,并非饲养它,让它成为同类作为后代。

原来,雌性蜾蠃于产卵时,取泥球筑巢,后产卵于巢内,用丝把卵悬在巢内侧,再外出捕捉小青虫。蜾蠃以针刺麻醉小青虫后抱回巢,作为自己幼虫的食物,通常一巢贮藏一、二十条小青虫,后封口,蜂卵孵化成幼虫,长成蜂后破巢它飞。

蜾蠃的巢大多筑于树枝、树干、石壁等处,有的巢内有好几个窝,一窝一卵,有的巢只筑一个窝,状似泥壶。另有蜾蠃并不衔泥筑巢,它利用竹管、芦苇管,产卵在里面,放进小青虫后把管口用泥封住。如果管子长度够,就会继续产卵放小青虫再封口,如此在管内一间一间的连续做巢产卵。当蜾蠃捕捉螟蛉时,会用毒针螫螟蛉的头部,让毒液进入它的脑髓,麻醉而不让它死,使其失去知觉,无活动能力,即活而不动。如此就能暂时保吁螟蛉的身体,不会腐烂。然后,蜾蠃将螟蛉抱回巢内,等到蜂卵化为幼虫,就以螟蛉为食物,直至长成小土蜂。所以螟蛉如果立即死亡,身体腐烂了,就不适合作为蜾蠃幼虫的粮食了。

除陶景弘外,五代后蜀的韩保升《蜀本草》、宋朝药物学家寇宗奭《本草衍义》及宋朝叶大庆《考古质疑》都有相同的看法。后来,清朝学者程瑶田所撰《释草释虫小记.螟蛉蜾蠃异闻记》一文中,证实陶景弘的观察是正确的。

蜾蠃捕捉螟蛉来饲养其子,古人以为是蜾蠃养螟蛉为己子的说法,虽然是错误的,但「螟蛉」作为养子代称,还是沿用至今。

更多“长知史”文章: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原文标题:为什么古人把养子称为「螟蛉」?(螟蛉子)

Like (0)
Previous 2024年8月16日 下午1:48
Next 2024年8月16日 下午1:5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youxuanhao@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