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采访对象不肯接受采访,怎么办?换位思考、强调舆论、找中间人、“农村包围城市”……说服和突破采访竟然有这么多有用的法宝。如何采访到丰富的细节?采访过程中有什么忌讳和“不要”?摘录业界经验,与“看传媒”小编一起来结合实例,琢磨和练练采访技能吧。
如何说服对方接受采访?
01
换位思考
首先,任何人都没有义务接受你的采访(政府官员在公共问题前除外,民众的知情权必须得到尊重和满足)。在这一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细化成两个共识:
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他花时间和你聊,首先考虑的是机会成本。
采访不是索取和给予,而是一次合作、协商、互进,相互成全。
所以,我们在约访之前,要在采访对象的角度思考一个问题:他接受我采访有什么好处呢?想明白了对方的诉求,就可以通过沟通、引导来解决。
02
强调舆论
为采访对象展示当前的舆论态势,如果对其不利一定要指出。例如可以这样表达——“舆论已经一片倒了,你再不发声将对你的名誉非常不利。”
03
平台影响力
向采访对象强调你所供职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如江湖地位、读者数量、业界口碑等。平台越大,对采访对象越具吸引力。
04
强调先例
介绍曾接受过你们采访的名人,当时的报道角度和内容,以及由此取得的传播效应和社会影响,让他相信你们是一家客观、中立、三观正确的媒体。
05
信息优势
可以先从采访对象的外围和对立面采访,并和对方同步你所掌握的核心信息,同时强调你的采访是职务行为,不针对任何人,不想偏听,但你保持沉默,最后会连反驳的机会都没有的。
总而言之,就是要千方百计搞清楚采访对象最大、最急迫的需求,并想办法击中其痛点。
如何突破采访?
很多时候,由于对方某些敏感原因或顾虑,采访比我们想象中还要艰难。但无论我们多想突破,依然要坚持最基本的底线。
千万不要要挟对方;
不能用新闻和事实做交易;
不要用钱买信息,人心都是无底洞,还破坏了行业规范,但请吃饭不算;
不要在不确定人身安全的情况下,靠近一个危险或心术不正的采访对象,新闻没那么重要。
此外,我们还能从以下方面做正面或侧面的努力:
01
找“中间人”
中间人无利害关系,立场中立,而且和采访对象有信任基础,我们可以引导说服中间人,让他再做采访对象的工作,会很有帮助。同样,你也需要找准中间人的利益诉求。
【案例】找到“中间人”,完善需求链条
我采访特稿《伊力亚的归途》,前期一直不顺利,维族孩子对我极不信任,更不配合。
一开始我去广东一个救助站采访,直接面对里面的维族孩子。他们对我的到来非常抵触,不仅撒谎,还在背后冲我做鬼脸,扔东西。采访进行了一个多星期几乎毫无进展,我非常着急。
直至我后来找到一个慈善组织,需求链条才理顺。慈善组织对媒体有诉求,可以报道他们的贡献和政绩;流浪儿童对慈善组织又有诉求,可以给他们提供教育、就业的机会。慈善组织的工作人员陪着我去采访,他们推荐的故事案例很成熟,采访对象也很配合。就这样,“中间人”的介入,通过利益传导,完善需求链条,采访效果有了质的转变。
02
“农村包围城市”
如果对方态度实在强硬,可以先放一放,转而从周边入手。从他的朋友、邻居、同事、对立面等搜集信息,哪怕和文章无关的都可以,千方百计建立信息优势。
03
不断表示诚意
不要老打电话。可以通过短信或微信,在不过分骚扰的范围内反复表达你的善意、诚意和采访意愿。
04
同步你的信息进展
完成第2步的“农村包围城市”后,要及时将信息同步给采访对象。但有一点,先采访完对方的亲密圈(家人、邻居、发小、同事等)再联系。这个目的有两个:采访对象对亲密圈有很强的控制能力,过早同步会被切断信息源;此外,先不主动联系,而亲密圈可能向采访对象报信,也能起到一个“敲山震虎”的效果,倒逼他来联系你。
结束完亲密圈的采访,其他消息源就一般在采访对象的控制范围外了。此时就可以定时同步采访进度。注意,只是展示你的信息掌握情况,决不能是威胁。只是传递一个信号:我对此事相当有决心,且已越来越接近核心真相了。
随着同步次数的增加,采访对象的辩护欲会被激发,还会产生心理暗示:他掌握了这么多,我好像有必要和这个记者聊聊,化被动为主动,免得到头来陷入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境地。
如何采访到丰富的细节?
细节是故事的基石。能否采访到丰富的细节决定了一篇特稿的成败。从形式来看,采访无非分为两种:对话式和观察式采访。对话式就是问和答,观察式就是看和记。对话式采访高效但不直观,缺乏细节。观察式采访低效,但直观自然,细节丰富,接近本色。
【对话式采访】对话式采访要完成三大任务:
1.把信息补充完备。也就是整理材料时出现的逻辑和信息断层,让故事完整、逻辑自洽。
2.丰富细节。顺着时间线把故事细捋一遍,包括细节、场景、看到的、听到的、说过的,想象你的眼睛是一个摄像机,在拍一个现场纪录片,需要给观众呈现哪些镜头。
采访前必须有提问大纲,一次采访的成功取决于采访前的准备是否充分。提问中,注意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交叉使用。例如,“你对本次减税方案怎么看?”这是开放性问题,“你去过他家吗?”这是封闭性问题。我的习惯是:先以开放性问题开头,然后用封闭性问题细化。
但如果为了提高最大限度地提高采访效率,节省采访时间,则多提封闭性问题。采访前记者必须心中有数,将最重要的问题放在最前面,争取最大限度地缩短采访时间。避免与被采访者“无边闲聊”。
另外,让文章生动起来的诀窍是多向被访者提这样的问题——“比如……”;“您能举个例子吗?……”;“这是不是像……”;将对方回答的方向引向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同时也能更有效的利用时间。
要学会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提问,不要期望被访者会完整的理解你提出的问题。掌握滚动式采访的技巧,第一个被访者所谈到的内容,要成为你对下一个被访者的提问,滚动式采访将使你成为一个受到别人尊敬的采访者。
3.要到精彩的引语。大家可能有体会,采访大人物最头疼,不爱讲故事,不爱谈细节,只喜欢谈观点和战略。如果确实难以引导扭转,不如顺其自然,先在对谈中获取其最精彩的言论,细节、场景等可以通过观察或外围采访获得。
【观察式采访】观察式采访是用跟随、共处的方式,观察并收集对方最真实、自然的细节的采访方式。同样有几点需要注意:
1.到对方的舒适区。例如家中、学校、公司、常去的酒吧、健身房、菜市场、陪孩子去的游乐场等。不要去首次去的餐馆、咖啡厅、路边、酒店等陌生的地方。
2.少问多看。随手记下细节和问题,攒着一起问,不要打破这种平衡和自然。否则采访对象的状态一进一出,很费时间。
3.大利器:翻相册。这是我对自己及对记者的要求,对方能给你翻相册,代表对你已非常信任;其次照片是很好的故事索引,旧日影像一浮现,采访对象自然会进入记忆路径,顺着画面讲述,既直观,又成体系,而且还情感饱满,往往事半功倍。
在这个采访过程里还有一些小贴士:
1.采访要用“眼耳手嘴”
采访应是全身心的,而不仅仅是用嘴问,用耳听,眼睛对细节的捕捉是消息动词的来源,手中数码相机、录音笔的使用应能为“眼看、耳听”提供更好的帮助。 “眼耳手嘴”分工协作才可能提高采访效率。
2.录音笔、采访本要配合使用
不要过分依赖录音机/笔,要知道回来整理录音资料的时间,可能比采访本身还多。录音设备应与采访本一起使用,录音设备记录关键的话语、数据、观点,采访本记录被访者的表述逻辑和其表情;同时,在采访本上,还应当记录被采访人的关键语段在录音笔上的时段与位置。
3.手里要有业者名单
记者的基本功是找人,记者手里必须有一批专家或业内人士的名单,要保证在最短的时间里,最迅速地找到最佳的采访人选。
4.深度报道要勤写
多做深度报道,每一篇报道都将使你向专家型记者迈进一步。
5.批评报道要公正
采访,尤其是批评报道、争议性报道,必须采访当事人双方,并在文中予以体现,以坚持客观公正原则。
采访“八不要”
01
采访不要全靠电话
电话采访目前被大量运用,但此种采访方式也有毙病,电话采访无法实现视觉参与,不能确定被访者的确切身份。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慎重。电话反打是确定被访者身份的方法;通过电话让被访者描述现场细节是获得现场感的途径。
记住“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这句北青报的格言;一定不要把它变成“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的电话”。
02
独家提问不要冒头
在新闻发布会或记者云集的场所,如果有较好的业源关系,独家视角的提问可以放到会后,在台下再单独问;否则,就只能与众多同行“分享”你的智慧结晶了。
当然,如果在会上当众提问是你唯一的选择,你就应当勇敢的举手。
03
不要拿“找不着人”当理由
任何一个采访,尤其是精彩的选题,被采访对象往往不会轻易接受采访,这就需要记者施展各种本领,或软磨硬泡,或迂回进攻,一定要尽全力挖掘与事件核心元素有关的当事人。“找不着人、人家不肯透露”绝不能成为搪塞编辑的理由。
04
专家面前不要装
在专家面前不要装行家,虚心是赢得专家尊敬的唯一途径。
05
不要直接上网扒稿
我国新闻主管部门有明文规定,不得直接刊发网上内容。网络是我们很好的消息源、线索库,但也确实存在不少待核实的东西。直接从网上扒活儿,不仅有偷懒剽窃之嫌,而且容易造成报道失实,因此这部分内容要经过核实后再转化成自己的稿件。
06
重要会议不要早退
记者在出席各主管部门召集的正式会议时,不得迟到、早退,以免影响报社的形象。
07
采访安全不要忽视
人身安全、器材安全、选题安全是记者在险恶采访环境中必须注意的。
人身安全是一切的基础。我们支持记者在危难险阻关头的挺身而上,但如果那是以人身安全为代价的,报社则不予支持。同时,记者应注意学习和锻炼险恶环境下自保与生存的知识、技巧,以备不时之需。
采访器材既是个人或报社的资产,也是采访留证的工具,更关乎记者的荣誉。平时记者要很好的维护器材,如果在采访时,当事人要抢夺器材,记者应奋力保护。
在现实中,一个好的选题未必能顺利的刊登见报,经济、政治、人情等因素都可能对其产生干扰。因此,记者从采访阶段起,就应注意保护选题,不象无关的人透露选题内容,对采访对象要智慧的解释选题方向等。
08
留证不要盲目而为
留取证据是纠纷类报道采写中,记者必须要做的事。但留取什么样的证据却很有讲究。一句话,要留有效证据。一但当事人对报道不满,进行到诉讼程序,有效证据就成为关键。
有效证据包括当事核心人物的采访录音、录象,关键场面的图片资料,负责调查事件的主管部门的采访记录等。
来源:叶伟民,《完全采访指南/赶紧收藏!》,新闻与写作;编前会,《记者采访的“八要”与“八不要”》,摘自《北京青年报》《法制晚报》等媒体编撰的《采访手册》。
文编:李赛可、张雪源
责编:郑宇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