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1912—1992)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宣传教育战线上的重要领导人。他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许多学科,有高深的造诣和独创的见解,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本文登载于 2030期《作家文摘》
“
胡乔木与钱锺书是清华同学,情谊甚笃,本文摘自《作家文摘》近期连载图书《八十一年人生路:胡乔木生平》。
非常关照钱锺书
杨绛在《我们仨》中是这样记载的:“乔木同志常来找锺书谈谈说说,很开心。他开始还带个警卫,后来把警卫留在楼下,一个人随随便便地来了。他谈学术问题,谈书,谈掌故,什么都谈。锺书是个有趣的人,乔木同志也有他的趣。他时常带了夫人谷羽同志同来。到我们家来的乔木同志,不是什么领导,不带任何官职,他只是清华的老同学。”
胡乔木
当时,刚回到北京的钱锺书住在学部7号楼西尽头的办公室,条件十分简陋,杨绛回忆说:“我们住的房间是危险房,因为原先曾用作储藏室,封闭的几年间,冬天生了暖气,积聚不散,把房子胀裂,南北二墙各裂出一条大缝。”这样的住宿条件到1977年才有了改善。钱锺书夫妇分到了新房子——三里河南沙沟寓所,他们一家非常高兴。此处寓所人称部长楼,房子共有4间,相当宽敞。但他们却不知是谁帮他们要到了这么好的房子,他们猜想可能是胡乔木,但胡乔木从来没有提过这件事。杨绛回忆说,他们搬进新房后,有一次,胡又去他们家,他们夫妻想,这回该提帮他们要房子的事了吧,可胡只是问了一句:“房子是否够住?”杨绛说:“始愿不及此。”这就是钱锺书夫妻谢乔木的话。
胡乔木非常关照钱锺书,得知他有哮喘病,“曾寄过两次治哮喘的药方。锺书承他关照,但无从道谢”。
事实上,胡乔木为知识分子改善住房条件并不是第一次了,为了改善著名古代史专家顾颉刚、蒙元史专家翁独健、文艺理论专家蔡仪3人的住房条件,他曾专门给李先念写信求助。可见,胡乔木为钱锺书改善住房条件,不仅仅因为他是老同学,更因为他是一位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胡不仅仅是看重同学的情谊,更是出于对知识分子的尊重。
钱钟书,江苏无锡人,字默存,号槐聚。父亲是汉学家钱基博,从小受家庭的熏陶,才华出众。在小学、中学,数学极差,国文特别突出,但难得把字规规矩矩地写在格子里。同时,钱钟书酷爱古典小说和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酷爱外国的侦探小说,他出众的外语,就和读外国侦探小说有关。
1929年钱钟书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成绩非常特殊,数学15分,英语成绩特别优秀。一入学在学校就很有名气,个性狂傲,任意臧否人物,在二年级的时候,在随意言谈之间,就挑战朱自清、冯友兰的学识。1935年毕业到上海光华大学任英语教师,同年到英国的牛津大学留学,1937年获得副博士学位。1938年回国,先后在西南联大、震旦女子文理学院等地任教。
钱钟书属于讽刺小说家,但是不同于现代文学的那种社会讽刺,而是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人生讽刺。他似乎洞察了人生的虚无、荒谬,然后以一种超然的态度,俯视人生,对芸芸众生进行辛辣的嘲讽。
“给社科院撑撑门面”
1977年9月胡乔木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后,十分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建立和发展,他曾说过社会科学院永远是他的“恋爱对象”。社科院成立后,胡乔木在实际工作中感到,社科院副院长需要由专门做学问的著名学者出任,他觉得钱锺书是合适的人选。
钱锺书学贯中西,在中国古典文学和中西比较文学领域成就卓著,深为国内外学者敬仰。他一生淡泊名利,潜心学术,唯一的官职是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而请钱锺书出任,胡乔木也是费了一番心思。
钱锺书夫妇
据李慎之回忆,大约是1982年“5月份的一个星期六晚上,他忽然告诉我‘明天要去找钱锺书’。我问为什么?他一字一顿地说:‘我要请他看在我的面子上,给社科院撑撑门面,给社科院当个副院长。’”素以仕宦为危途的钱锺书对副院长一职是一推再推,但最终被胡乔木的真诚所打动。关于这件事,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写道,“胡乔木说:‘你们两位(另一位是夏鼐先生,胡乔木也希望夏先生出任社科院副院长)看我老同学面上……’锺书着急说,他没有时间。乔木同志说:‘一不要你坐班,二不要你画圈,三不要你开会。’锺书说:‘我昨晚刚辞了文学所顾问,人家会笑我辞小就大。’乔木同志说:‘我担保给你辟谣。’锺书没什么说的,只好看老同学面上不再推辞。”
情谊甚笃
在多年交往中,胡乔木与钱锺书情谊甚笃。在胡乔木一生的影像资料中,有一张照片给人印象深刻。它摄于1990年6月9日,照片中胡乔木、谷羽、钱锺书、杨绛4人携手而立,笑容满面(见图)。杨绛先生说,“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锺书待乔木同志是把他当书读。”胡乔木在看了钱锺书的《管锥编》书稿后,立即向中华书局推荐。该书出版后,胡乔木称赞:“此书表现的创作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犹足震惊当世和后代”。杨绛先生以《干校六记》寄赠,胡乔木读后评论:“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1988年4月胡乔木的诗集《人比月光更美丽》出版,钱锺书夫妇收到赠书后,即“快读一遍”,并点出其中近20首,说“皆尤心赏”。
胡乔木有着诗人的炽热感情和思想家的严肃,将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而在复杂的权力中心,他亲身经历、亲眼看到各种高层政治斗争,邓力群曾说,“乔木确实是忧国忧民,忧得很深……几十年来,没有看到他放声大笑过”。杨绛先生说:“有一位乔木同志的朋友说:‘天下世界,最苦恼的人就是胡乔木。因为他想问题,总是从第一度想起,直想到180度,往往走到自己的对立面去,自相矛盾,苦恼不堪。’乔木同志想问题却会这样认真负责。”但他到钱家,是放下了政治思想休息一会儿,“他是给自己放放假,所以非常愉快”。这就是胡乔木,他很少开怀大笑,而在钱锺书家里,他可以放下一切,谈学问、谈诗歌、谈往事,可以放声大笑。这就是他没有压力的一面,没有负担的一面,真实可亲的一面。
《八十一年人生路——胡乔木生平》这部著作从生平述论、主要业绩、人际交往、婚恋家庭和生平思想研讨5个方面,分专题对《胡乔木传》中囿于传记体裁和篇幅所限,难以深入展开分析论证、充分描述与评论的一些重要问题加以补充、发掘。尤其是系统梳理了胡乔木所做的工作,作为“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中共第一支笔”在党的思想理论方面的贡献,同时对胡乔木的人际交往、恋爱婚姻家庭等进行了拓展研究。它以类似纪事本末体的编撰形式、多方位的观察视角、细腻传情的文笔,刻画出胡乔木的多彩人生。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原文标题:胡乔木与钱钟书的交往轶事(胡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