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
京族也称为越族,民族语言为京语,由于语言因素复杂,语言学家难以确定其语言属系。
京族主体在东南亚,中国境内的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主要聚居在东兴市江平镇的澫尾、山心、巫头三个海岛上,三岛素有“京族三岛”之称。
京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占越南总人口的86%。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的京族总人口数为28199人。
文化
信仰
京族的宗教信仰为多神教,兼信道教、佛教,也有部分人信天主教。
“京族三岛”最大的庙宇是灵光禅寺,寺内的铜钟铸于1787年,内奉观世音菩萨。
此外,也还有三婆庙、优婆庙。
饮食
京族在饮食习俗上以大米为主食,红薯、芋头为杂食,喜食鱼、虾、蟹、鱼汁及糯米制品。妇女爱嚼槟榔。京族人最爱吃、最会烹饪的是鱼虾。
京族渔家平时以小鱼腌制的一种调味汁,叫“鲶汁”,是京族地区独特的产品之一。鱼汁是京族传统的调味品,其做法是:先将小鱼洗净,放进大缸或木桶里,分层加盐,压实加盖封好。几个月后,小鱼便会逐渐溶解,分泌出一种红色汁液,即鱼汁。头道过滤后的鱼汁呈油状,香味浓郁,味道甘醇;第二次过滤后的鱼汁称二漏,色味稍差;第三次过滤后则取出鱼骨残渣,作为饮料或肥料。鱼汁既可调味,也可佐餐下饭。
另外,京族男女爱吃一种香脆爽口的圆糍粑——“风吹饼”。“风吹饼”是用大米磨粉蒸熟,撒上芝麻风干,然后放在炭火上烤制而成。京族人家普遍喜吃糖食,喜欢用糯米糖粥来招待客人 。
京族人民的生活
服饰
京族男性穿的是无领、无扣的袒胸上衣。腰间还束以一条或二条彩色腰带;有的束至五六条之多,并以腰带的多少来显示自己的富裕或能干。由于其衫长过膝,衫叉的裂旗又开得很长,所以平时就把两边的衣服撩起,打成球结,置于腹部。男衫的颜色用浅青、淡蓝或浅棕三种。裤子惯穿黑色,既宽又长;其裤裆尤长,几乎是裤长的2/3。
青年女性穿的通常是白、青或草绿色的上衣,裤多为黑色或褐色。中年妇女喜穿青色或浅绿色上衣配以黑裤。老年妇女多穿棕色衣或黑衣黑裤,其裤的宽阔度与男性无异,乍一看就似飘动的长裙。女性的上衣与男性相反,很短,衫脚仅至腰间而不及臀部,故有“长不及臀”之说。其衣无领而开襟,袒胸处则遮以一块绣有图案的菱形小布。这种菱形小布通常称“遮胸”,又俗称“胸掩”,是妇女常用的装饰品之一。京族妇女离村外出、赶圩入市或探亲访友,还要加穿一件旗袍似的下摆较宽的矮领窄袖袒胸长衫,戴一顶黑色或棕色的圆顶礼帽(俗称“头箍”)。
建筑
过去京族家家户户都寄身于荒滩乱林之中。住房都是粗陋不堪的草庐茅舍,墙壁以粗糙的木条和竹片编织,有的再糊上一层泥巴,或用竹篾夹茅草、稻草等作墙壁;屋顶盖以茅草、树枝叶或稻草,也有极少数人家盖瓦片的。屋朵四角有用木或大竹作的柱墩。在柱墩上横直交叉地架以木条和粗竹片,上面又铺以粗制的竹席或草垫,形成“地板”。这种“草庐芭舍”,京家称之为“栏栅屋”。它带有百越“干阑”式建筑的古文化积淀,然而因陋就简,“地板”上面住人,“地板”下是家禽栖息的地方。
从20世纪50年代始,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京族的居住条件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的明显标志就是代之而起的“石条瓦房”的普遍出现。“石条瓦房”是以长方形(每块石条约长0.75米,阔0.25米,高0.20米)的淡褐色石条砌成的住宅。石条瓦房用条石或竹片木板之类分隔为左、中、右3个单间。正中的一间为“正厅”,俗称“堂屋”;其正壁上安置着神龛,俗谓“公棚”。正厅除了节日用以祭神之外,平时又是接待客人以及吃饭、饮茶、谈天的地方,是兼作“客厅”之用的。左、右二间是卧室或厨房。
改革开放以后,京族村民住房条件已经大为改善,大部分居民都盖起了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室内设施非常整齐、美观。房屋的周围一般都种有果树、竹林、剑麻、万年青、仙人掌、椰子树等,既美化了环境,又可防风避沙 。
文学
京族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内容丰富,情节生动,给人们以思想营养和美的享受,主要有《镇海大王》、《宋珍和陈菊花》、《田头公》、《计叔》、《刘二打番鬼》等。
由于京、汉两族长期的友好往来,相互影响,汉族的民间故事《梁山伯和祝英台》、《董永的故事》等也在京族地区广泛流传。
“京戏”是京族传统的戏剧,又称“嘲剧”,独具民族特色。传统剧目有《阮文龙英勇杀敌》、《等红娘》等。汉族的古典戏《二度梅》等也在京族地区流传 。
艺术
音乐
京族的乐器有独弦琴、二胡、笛子、锣、鼓等。
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乐器结构简单而所奏乐曲音调丰富、单色优美是独弦琴的最大特色。独弦琴琴身用大半个竹筒或长方形的木匣做成,长约三尺半,一端插上一根圆木柱子与琴身垂直,另一端以把手系上一条弦线,与小圆柱子相连,即成独弦琴。独弦琴的音量较小,曲音清雅。奏时,用一根小竹片拨弦线,弹出声音娓娓动听。
“独弦琴”和京族人的“唱哈”、“竹竿舞”同被誉为京族传统文化的三颗珍珠 。
舞蹈
京族传统的民间舞蹈主要有“跳竹杠”、“跳天灯”、“跳乐”和“花棍舞”等,其中有些源于民间宗教舞蹈,有些是京族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方式,具有明显的娱神或娱人的文化功能。
此外,还有现代题材的舞蹈——“摇船舞”、“纸马舞”、“酒舞”、“天灯舞”等等 。
风俗
节日
京族的民族节日主要有“哈节”、“春节”、“中元”、“食新米节”等。“哈节”是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举办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头两岛在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在八月初十,红坎村在正月十五。
“哈节”在“哈亭”中举行,各地都建筑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结构牢固,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屋顶的屋脊正中塑有双龙戏珠的喜庆形象装饰。哈亭内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上设有京家人信奉的诸神神座。殿内的柱上都雕写着具有民族习俗特色的楹联或诗词。
整个节日活动过程,大体分为如下四部分:
迎神:在“唱哈”前一天,集队举旗擎伞抬着神座到海边,遥遥迎神,把神迎进哈亭。
祭神:祭神的具体时间为节日当天的下午3点钟左右,祭神时读祭文。
入席、听哈:祭神毕,入席饮宴与听哈,称为“坐蒙”(又称“哈宴”)。每席6至8人。酒肴除少数由“哈头”供应外,大部分由各家自备,每餐由入席人轮流出菜。边吃边听“哈妹”唱歌。妇女只捧菜上桌,不能坐席。妇女、儿童均在“哈亭”外边听歌。“唱哈”连续3天。
送神:“唱合”完毕就送走神灵,送神时必须念《送神词》。
京族在七月十五过中元节。节日这天早上煮糯饭和糯米糖粥供拜祖先,中午宰鸡杀鸭煮猪肉等供拜祖先,然后大家进餐饮酒。1949年以前,京族人家还要烧纸衣、纸鞋、纸箱、金银纸元宝祭奠祖先。
京族人在农历十月初十收了新谷,要祭田头公,酬谢他保佑禾苗丰收,这就是“食新米节”。十月初十日下午,各家煮新米饭供奉“田头公”和祖宗,然后全家吃新米饭 。
婚姻
家庭
京族的家庭组织是父系家长制的小家庭,在澫尾、巫头、山心、潭吉、红坎等地平均每户不超过5人,只有个别家庭是三四代同堂的,多至全家十几个人 。
婚礼
过去,京族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新中国成立前,京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同姓或五服不能通婚;严禁姑表通婚。京族中有部分群众信仰天主教,婚姻制度和仪式按天主教的教规进行,不再遵循族规了。
京族青年男女恋爱方式独具特色。他们以歌声来交流思想感情,以歌声来结识朋友,物色佳偶。过去,京族地区还有一种“对屐成亲”的特殊订亲习俗。即男方请媒人到女方求婚姻,由媒人任意拿男方穿的一只屐,再由女方家长任意拿出女儿的一只屐。如屐成一对(一左一右)亲事即成,否则就散。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婚俗已经改变,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登记结婚 。
禁忌
京族也有与渔业生活有关的禁忌,如在渔家做客,千万别说饭烧焦了,因为“焦’与“礁”同音,不吉利,渔民最怕触礁。
在船上不要说“油”,把油称为“滑水”,因为“滑”有“顺当”、“顺溜”、“顺利”之意,而“油”与“游”同音,船破后人落水才要“游”。
移动器物要拿起来,不能推拖着移动,因为有“搁浅”之嫌 。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