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 计 产 业 高 端 人 脉 深 度 社 交 平 台
我们能做什么
早在〈忐忑〉发行的15年前,
就有一首世界级的「神曲」诞生。
温馨提醒:请谨慎点击试听
珊蔻·娜赤娅克的〈Lost Rivers〉,
长达七分多钟,无器乐、无歌词、无旋律,
完全是一个女人的嘶吼,
一般人是无法坚持听过10秒,
恐怖的人声极限,让她火遍全球。
但如果你以为,珊蔻只会用地狱般的声音惊吓世人,
就太小看这位老太太了。
一秒天堂,一秒地狱,有人说在珊蔻身上能听见涅槃与自由。
这位身形矮小、装扮前卫的大妈,1957年生于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的一个教师的家庭。祖先是游牧民族的她,自小学习歌唱,也从祖母那里学到很多图瓦传统曲目。1977年,她离开图瓦,到莫斯科学习声乐、呼麦以及喇嘛与萨满巫教的传统声乐技巧。
出身游牧民族的图瓦女高音珊蔻·娜赤娅克(Sainkho Namtchylak),不仅打破性别禁忌,学会了原本只限男人能唱的呼麦,更跨出国境,从传统出发,结合爵士即兴、噪音音乐、前卫音乐和美声唱法于一身,和世界各地杰出的音乐家、表演团体合作巡回。游牧民族的血液,让她不管在那个地方、不管遇上什么样的表演者,她都能够与之相和、也彼此刺激,也是她成为无法定义的精采女声。
珊蔻本身的声线也很柔和优美,从早期的歌曲中就能感受到。
在过去,图瓦的呼麦是一项只能由男性表演的艺术,但珊蔻打破了女人不得演唱呼麦的传统禁忌。这让她受到了许多来自家乡的批评,不过对她来说,她只是坚持表达自己。
1990年开始,她进军欧洲,在实验、爵士音乐界发展。她前卫的实验精神,不停尝试开发人类声音的可能性,将图瓦的呼麦、蒙古的长调结合西方爵士乐、古典音乐、环境音乐,塑造出一种实验风格的东方音乐。
1991年她第一张正式的个人专辑《Lost Rivers》发行,挑战人声极限,尖叫、呜咽、鸟鸣各种声音,让她引起关注。但她并未多做停留,不断尝试各种形式的探索与跨越。
或许是因为流着游牧民族的血液,她带着图瓦的根,辗转迁徙一个又一个地方,永远在路上,从不停歇。
“透过不断创新,才能将传统挖地更深”,就像恒哈图用西方现代音乐的编曲重新演绎图瓦民歌,珊蔻则是用图瓦传统呼麦在实验爵士音乐界,与各国音乐元素进行碰撞,试图为图瓦传统音乐找到新的可能。
用传统碰撞出新的可能
创新、跨界、对话的精神可以说是贯穿了珊蔻一生的创作。
1993年的《Out of Tuva》,专辑中有大量的蒙古长调、西方现代、北非音乐、弗拉门戈等让人应接不暇的民族元素,这时她是寻找传统根基的女子。
2001年的《Stepmother City》,她则尝试在传统与前卫之间取得平衡,将图瓦传统的民歌与电子与爵士的元素糅合,开创一种她自称为「游牧电音」的风格。
2016年的《Like a Bird or Spirit, Not a Face》,她提出与北非音乐家合作的想法,找来了撒哈拉游牧摇滚之王Tinariwen乐队的贝斯手Eyadou Ag Leche和打击乐手Said Ag Ayad,中亚的图瓦草原喉唱遇到了北非沙漠里的沙漠蓝调节奏,两个距离遥远的地域,在音乐上展开了对话和融合。
看淡生死的游牧人间精神
珊蔻的前卫精神、大胆不拘也让她在图瓦受到许多非议甚至排斥。1997年40岁生日前夕,珊蔻正打算从莫斯科返回克孜勒(Kyzyl,图瓦首都),却在莫斯科遭到暴徒攻击。身受重伤的她昏迷两个礼拜,经过治疗才出院。大难不死的珊蔻,将频临死亡的体验创作成歌曲,推出专辑《TIME OUT》。
其中〈Kaar Deerge Chouvulangning〉一曲充分表达她历经劫难后的生命感悟。她无惧死亡,但求在人世间能获得最大的自由,消灭各种藩篱。歌词写道:
我生来就要死亡,请予我自由;
或我已濒死亡,但仍将歌唱。
无父无母之我,蹒跚独行世间山川;
终有一天,将倒地而亡。
我如树的身体,何处安葬?
我鹿鸣的歌声,何时破裂消亡?
我赤裸的灵魂,
如永恒天真的孩子,在人间游荡。
不要怪我停不下辗转,停不下寻觅。
-NOT THE END-
做
有
价
值
的
行
业
互
动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