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意外改变了他的一生,颠覆了一个地域的饮食习惯,创造了中国十大面条之一的——热干面。
那还是1912年民国刚刚成立,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黄陂的蔡家榨,有一名普通的婴儿出生。谁也想不到,一个天选之子梦幻的开局居然是这么朴素的地方。
同在那个魔幻的年代,还有老人保留着辫子,还有大批量剥削的封建地主。
1925年,年仅13岁的蔡明伟有一个伟大的愿望,那就是希望每天都能填饱肚子,而不是再每天吃树皮充饥。
那么如何解决他吃的问题呢?就是在一家早餐店做学徒打工,工钱都没有谈过,只是想着活下去,至少他不会饿死在这个魔幻的年代。
至于13岁的他,如何跨越80多公里从黄陂到达汉口,至今也不得而知。
谁也没想到,也就是这次学徒的经历,让他这一生,彻底与早餐结下了渊源。
做是做学徒,实际工作就是店里重复性强又耗费体力的工作。
每次看着老师傅做汤面,都幻想着未来也能有一家属于自己的汤面店,有着吃不完的汤面,幸福的过完这一生。
那个时候的汤面味道很一般,呈白色。因为当时主要是用的华南一带的小麦粉,蛋白质含量比较低,筋度差。
所以都普遍用通过加盐和碱,以获得较为劲道柔韧的口感,这个方面的灵感是来自白面馒头的做法。
但那个时候离传奇的热干面,还差的很远。
魔幻的是,命运与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一个会先来。
1928年炎炎夏日的一天里,是一个没有纪念日但被后人铭记的传奇一天。
学徒蔡明伟一如既往在凌晨3点起床,准备今天分量的汤面。
太阳出来后,明显的酷热直上心头,地面炕的离谱,前来吃汤面的食客抱怨着每次出餐太慢,有的不愿意排队也纷纷离开。
一天忙活下来,结果有不少汤面没有卖完,这炎热的天气,面这么放是会放馊的。
他没有办法,只好把剩下的汤面全都煮熟,再晾干,这样存放的时间会久一点,只是口感上会有差异,变得更硬了。
蔡明伟打了一个哈气,将煮好后铺在在案板晾凉,忙完就准备休息下。
一个转身手失手把案板旁的麻油打翻了。正好淋在案板上晾凉中的白色汤面。
他连忙扶起油瓶,但油瓶却已经所剩无几了。
油泼在案板上流淌,还没来得及晾凉的汤面也遭了秧。
蔡明伟急急忙忙把油与汤面分离开,结果粗糙的汤面不断吸附麻油,几轮分离操作下来,汤面油光亮滑,案板上的油却所剩无几。
等停下了手上的活,一时间不知所措。
紧绷的身体也从松懈下来,忙了一天的他这时疲惫感不断涌入大脑。索性就回通铺休息去了,明天再将原委告诉师傅。
可是万万没想到,第二天一来看,原本光泽油腻的白色汤面,竟变成金黄色泽。
这样颜色的食物是他第一次见到,蔡明伟犯了难,是不是变质了?就算没变质,这黄不拉几的面谁愿意吃呀?
可他也没想到,自己脑洞大开的举动,决定了他将成为这个地区的骄傲。
他先自己尝试下了一碗,因为已经是熟面,就过水烫热了。
黄色这样异类的颜色不能让食客发现,就想起厨房有类似色泽的芝麻酱,如果裹上去,裹的均匀,那么食客也不易察觉。
再加了盐、酱油等常规佐料调味,就应该能卖得出去。
想通了之后蔡明伟就尝试做了一碗。
早上来的第一个客人是胖叔叔,按照他以往的习惯,会在店里点一碗汤面,扯着嗓子喊隔壁送一笼包子,再点上一碗凉粉擦着汗结束这炎热的早餐。
胖叔叔照常来店里,问了下发现桌上蔡明伟刚刚拌好的面,问了句这是什么面,挺香的,今天就来碗这个吧,说完就在常坐的位置等着蔡明伟上面。
蔡明伟异常的紧张,端给胖叔叔,生怕察觉其中的蹊跷。
胖叔叔闻了闻,刚刚确实是这个香味,就一口嗦入嘴里,咀嚼第一下他迟疑了一会,然后皱着眉头又继续嚼了几下。
吃完一口又再来了一口,紧接着就大快朵颐的吃起来,碗底没了,还捞了半天几根断裂小段面,吃的干干净净。
接连胖叔叔来了第二碗…第三碗…直到第四碗里的最后一口面被他送入嘴里,他终于放下了筷子。坐在熟悉的位置打了个响亮的嗝,没有再去其它家吃,拍了拍肚子满意的离去。
走远了几步又停止了,又折回来问蔡明伟,今天这个面又香又劲道,是什么面?
蔡明伟就想起昨天的经历,脑中飘出煮熟的汤面(热),放了一晚(干),汤面(面),就说叫——热干面。
后来蔡明伟是如何让热干面这个干拌面开满了武汉的大街小巷 ,蔡明伟的黑白芝麻酱又是如何产生的 ?点个红心下期告诉大家 ….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原文标题:热干面-小人物的传奇人生(蔡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