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地接连上映了两部宫崎骏作品:《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拿到了接近8亿的票房成绩,《哈尔的移动城堡》则会把票房落点定到2亿。
日本另一位超高人气动画导演押井守,被称为宫崎骏的“头号黑粉”。他导演的科幻动画《攻壳机动队》和宫崎骏的《龙猫》《千与千寻》等,都是最具全球影响力的动画电影。
在为“给孩子系列”编选《给孩子的电影》时,著名电影研究学者戴锦华教授既推介了宫崎骏的《龙猫》,也推介了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
押井守曾写过一本书抨击吉卜力
宫崎骏45年执导了12部动画电影,堪称多产。押井守则仅凭《攻壳机动队》两部曲,就奠定了自己在动画迷心中的地位,真可谓“出道即巅峰”。
押井守在《花束般的恋爱》中客串表演
《攻壳机动队》这部神作拍摄于1995年,豆瓣评分至今保持了9.1分的高分。
如果说,宫崎骏的大部分作品给了我们非常直观的愉悦,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则要沉重得多,探讨的是生命、科技和人类存在等沉重的哲学主题。
什么是人类的自我意识?
什么是生命?
如何处理机器、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在信息时代,这些问题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而早在将近30年前,押井守就预言到了未来信息时代,人类可能的新的存在形态,并提供了超前的思考——
《攻壳机动队》预告片
人类的“自我”与未来
文| 戴锦华
以下内容摘编自《给孩子的电影》,
完整内容参见图书,文中标题为编者所加
《攻壳机动队》
攻殻機動隊
上映时间:1995年
导演:押井守
编剧:伊藤和典
主演:田中敦子、大塚明夫、
山寺宏一
主要奖项:
第1 届(1996)动画神户赏作品奖,
第5届东京体育电影大奖最佳女主角
押井守,1951 年8 月8 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大田区。
在25 岁那年, 他从东京学艺大学毕业, 加入了龙之子动画制作公司,由此开始了他的动画生涯。
年轻时的押井守
1981 年, 他担任TV 动画《福星小子》的总导演,因其独特的制作风格和个人想法开始受到关注。
两年后, 他拍摄了他的第一部动画电影《福星小子Only you》, 又陆续指导了《天使之卵》《机动警察》等动画作品。
1995 年, 他将日本漫画家士郎正宗的作品《攻壳机动队》搬上了大银幕, 赢得了国际性的声誉。
2000 年后, 押井守也开始涉足游戏、小说和真人电影等领域。
押井守在《花束般的恋爱》中客串表演
无法超越的经典
1984年, 加拿大科幻作家威廉· 吉布森凭借令其声名鹊起的小说《神经漫游者》, 开创了被称为“赛博朋克”(Cyberpunk) 的流派。
这一流派的特征包括书写跨国公司对全球的统治、无处不在的网络赛博空间、人与机器/ 人造物的冲突与联结等。
而实际上,早在两年前,雷德利· 斯科特导演的电影《银翼杀手》便奠定了这一流派的视觉美学风格。二者共同推动了“赛博朋克”浪潮的兴起, 并由欧美波及日本。
《银翼杀手》(1982)剧照
1995年, 押井守将士郎正宗于1989 年开始连载的漫画《攻壳机动队》改编为同名动画电影, 使已在欧美逐渐式微的“赛博朋克”再度复兴, 深刻地影响了《黑客帝国》等后来的、具有赛博朋克风格的电影。
押井守在2004年执导了《攻壳机动队2:无罪》,神山健治也在2002和2004年分别导演了《攻壳机动队》的两部TV版动画。
这些续作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但就影响而言,仍无法超越95版的《攻壳机动队》。
《攻壳机动队》海报
人类的“自我”,
到底是什么?
在不远的未来, 企业网络遍布全球, 光与电子穿梭万物, 信息技术高度发展, 极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但与之相对的, 许多新的高科技犯罪也开始出现。为应对这种新型犯罪,日本警方成立了公安九课。草薙素子便是公安九课的少佐。
但这女警官身陷困惑。在那个义肢技术发达的社会, 人们可以随意将自己原来身体的任何部分,更换为在外表上与人类肉体毫无不同的机械假肢。
更换了机械假肢的人, 被称为“义体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赛博格(cyborg)。
素子就是这样一个义体人/ 赛博格, 而且和她在公安九课的义体人同事们不一样, 素子是“全身义体人”——除了大脑,她全身的所有部分都是机械制品。
这使得她陷入了深深的疑问:人类的自我到底是什么呢?
最开始素子认为自我意识来源于自己独特的身体构成和个人记忆。
但是, 一方面, 作为全身义体人, 素子身体的大部分都归属于公安九课,可以被复制、重新生产和更换, 并非独一无二;
另一方面,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素子发现垃圾车驾驶员被植入了虚假的记忆, 这使她意识到原来记忆同样可以虚构。
于是,她试图认同同事巴特的说法:人是有Ghost(灵魂)的。
然而在接下来的任务中, 九课在一具无脑义体中竟然发现了类似ghost的序列。素子受到极大震动:
“如果电子脑能产生自己的Ghost,那么让我们相信自己存在的基础,又是什么呢?”
素子的困惑是持续累积的关于“自我”的困惑,它驱动着素子面对九课最大的敌人,并把她推向了最终的结局。
傀儡师便是公安九课最大的敌人。但它并未陷于困惑。作为日本外务省“2501 计划”的产物, 傀儡师最初只是用于执行情报间谍工作的人工智能。
但在信息洪流中, 傀儡师却渐渐具备了“自我意识”,并自认除了不需要一具人类的身体, 它和人类没有差别。
而这正是“傀儡师”这一名字的含义:它不是Ghost in the shell, 而是Ghost beyond the shell, 它不是人类, 而是超越了身体的非人类。
但它也如素子一样意识到了自身的限定:它无法像有机生命体一样繁衍和死去,也无法抵御病毒威胁。
信息时代的预言:
人类新的存在形态
押井守1995 年的《攻壳机动队》触及了许多今天仍被广泛讨论的后人类议题,包括
什么是人类的自我意识?
什么是生命?
如何处理机器、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对这些问题,押井守选择了一种激进的回答,其方式便是使用素子与傀儡师这两个如镜像般对应的形象:
一个对自我无比困惑的赛博格人类与一个对自我充分了解的AI非人类彼此相对有无限趋近,趋近那个人类与非人类、身体与非身体的“边界”,就像傀儡师告诉素子:
“我在你身上看到了我自己,如同在镜中相对的实体和虚像。”
于是镜子/ 镜像构图成为这部电影的重要元素, 我们看到电影常常呈现素子凝望水里、橱窗中自己镜像的画面,便是她与傀儡师之关系的复现。
电影台词也注重涉及这一层关系, 比如傀儡师向素子耳语:
“我们现在是对着镜子观看, 模糊不清。”
这句引自《新约》的台词, 本意暗示了即将到来的不需要“镜子”而与上帝面对面的时刻,用在这里, 意图很清晰:
它一方面将作为罪犯/ 魔鬼的傀儡师等同于神,亦即赋予其神魔同体的属性,
另一方面,把傀儡师与素子的最终会面暗示为宗教上的“基督降临”。
而这一“降临”必须打破那面“镜子”——素子与傀儡师最终选择接纳对方,以融合的方式来突破各自的困境。
这正是电影最后那个富有宗教意味的场景设置:
在一个空旷残破的大殿堂之中, 素子与傀儡师互相融合。
大殿正中的墙上雕有进化之树, 人类居于树之顶端。
但这一浮雕在此前的战斗中已被打得千疮百孔, 暗示着旧有的进化逻辑已被突破, 新的“进化”即将展开。
因此,在融合的最后, 素子目击了网络赛博空间, 但那不是无限扩展的网格矩阵, 而是迎接她的天使——“镜子”破了, 她不仅进入了赛博空间, 更是进入了天国。
作为后人类的“新人”在赛博空间的天堂中诞生了:那既是宗教意义上对神、人、魔的混合,也是技术上对赛博格、人类、人工智能的联结。
《攻壳机动队》正是以这种方式预示了信息时代人类新的存在形态。
未来究竟在哪里?
当然, 密切关心日本和世界现实的押井守, 也留下了自己的问题:
电影中, 庞大的跨国公司与政府国家的联合势力仍旧掌控一切, 那么素子与傀儡师融合后诞生的“新人”能否真正脱离这个旧体制的掌控并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呢?
这正是电影中镜子元素的另一层含义:
镜像也可能是一种自恋的幻象,当素子与自己的镜像融合时, 其实并没有触碰到真正的现实。
那么,“镜子”真的“打破”了吗?
因此,押井守将影片结尾定格在了“新生”后的素子向未知迈出脚步的瞬间。
但未来究竟在哪里?
未来究竟会怎样?
深入思考
1. 素子少佐困惑于人类的自我, 并经历了先后将人类自我等同于他的身体、记忆与灵魂的阶段。那么,你认为人类的自我是由什么东西决定的呢?这些东西是否是人类独有的呢?
2. 傀儡师认为人工智能也是一种生命。你赞同他的说法吗?为什么?
拓展观读
图书
《神经漫游者》
威廉 · 吉布森著,Denovo 译,
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年。
影片
《银翼杀手》
雷德利· 斯科特导演,1982 年。
冷知识
1. 《攻壳机动队》的制作得益于数字技术,但随着可选的技术手段增多,工作量也随之增加。比如电影素材既有胶片拍摄部分也有数字合成画面。
多样化的素材导致色彩调整难度加大。因此,比起押井守1993年的作品《机动警察2》,《攻壳机动队》的工作量不只翻了一倍。
2. 《 攻壳机动队》的设定受《银翼杀手》影响很大,初期几乎像是翻拍《银翼杀手》。
在选择世界观基调时,电影团队选中了香港, 但他们写实性地照搬香港造型太无趣了。于是影片中的香港设定为了半淹没在水中的状态。
作者简介
戴锦华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1年,自1993年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现为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事电影、大众传媒与性别研究。开设“影片精读”“中国电影文化史”“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性别与书写”等数十门课程。中文专著《雾中风景》《电影批评》《隐形书写》《昨日之岛》《性别中国》等;英文专著Cinema and Desire, After Post-Cold War。专著与论文被译为韩文、日文、德文、法文等十余种文字出版。
相关图书
《给孩子的电影》
戴锦华 编著
活字文化 | 中信出版社
2020年08月
戴锦华给孩子的电影公开课,
世界极简电影史,
50部经典影片赏析,
让电影做孩子心灵和视野的启蒙者与拓荒人。
延伸阅读
戴锦华:好电影赋予孩子毕生相随的心灵宝藏
北大教授戴锦华:电影应成为教育的一部分,因它参与了我们生命的成长
戴锦华×毛尖:电影何以拉长我们短暂的生命?
宫崎骏再获奥斯卡!时隔21年只为传达给孩子一种信念
李安说“它是史上最伟大的儿童电影,但值得每个成年人去看”
豆瓣9.0,《城南旧事》为何是“最具中国情感”的电影?
英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小孩与鹰》
侯孝贤《童年往事》 | 氤氲不散的记忆和乡愁
《死亡诗社》:一个解放并且站立的时刻 | 戴锦华电影课
微信号|tochildren
长期征稿|1480368982@qq.com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