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文 | 谢琰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
七夕佳节到,你和孩子最喜欢哪首古诗词?是织女“盈盈一水间”的盼望,还是“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深情?其实,七夕不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而是承载了中国古代女性美好生活愿望的节日。听北师大副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谢琰,解读一首写实又温馨的七夕古诗,看见另一个时代的她们,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
音频选自博雅小学堂APP
01
七夕 不是
中国的“情人节 ”
我们今天看一首跟七夕有关的诗。主要不是说它写得多么美妙,而是它写出了古人过七夕的一个真实画面。
《乞巧》
唐代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今天晚上,我们一起抬头看夜空。为什么要看夜空呢?今天是“牵牛织女渡河桥”,他们鹊桥会的日子。
在星空底下,人们摆上各种各样漂亮精致的手工拜织女,举行穿红线的仪式,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生活幸福。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不到男女的爱情了,写得很平静,一幅民俗生活的画卷。 但这种平静的画面恰恰是七夕的日常状态,正常状态。
咱们现在老是说七夕是情人节,其实在中国古代,更像情人节的还有两个节日,也许它们比七夕更接近于现代意义上的情人节, 一个是元宵节,一个是上巳节。
为什么说这两个节日更像情人节?咱们现在情人节的常见的这个景象,就是情侣、夫妻、两个相爱的人,他们会怎么样?约会,去逛街。所以每到情人节的时候,各大商场都是什么打折,各个饭馆都爆满,大家要出去玩。
但是在中国古代,那样的社会中,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哪来那么轻易青年男女就出去约会?太难了。只有在什么时候呢?一些重要节日的时候,比如说元宵节。
元宵节有一个规矩,一般到了晚上这个城门就得关起来,但元宵节晚上有灯会,现在还有很多地方每到正月十五的时候都有看花灯的习俗。所以晚上有灯会,大家都晚上出来游玩。这个时候这个城门就不关了,你们爱去哪儿玩儿就去哪儿玩儿。所以这个时候就有很多彼此相爱的人终于可以见面了,他们可以一起出去玩儿了,这是元宵节。
上巳节也有这样的风俗。一般这些女子,都不太出门,到了上巳节也就是三月三日的时候,她们会出来在水边游玩,甚至举办一定的仪式,表示一种祈福、消灾,驱除一些不好的东西这样一些仪式。所以古诗词里有很多描写这两个节日的情景。
比如说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元夕就是元宵节。他说: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去年见到了自己爱的人,今年呢?两个人可能已经分别了。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还是那样的月,还是那样的灯,但是: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去年那个人已经不见了,现在泪水打湿了袖子,所以这个更像是情人节,去年的情人节有一次约会,今年这个人已经不再了,远去了。
杜甫的《丽人行》,也写到了上巳节的这个风俗。他说:
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水边多丽人。
很多青年女子都出来游玩了,所以这两个节日元宵节、上巳节可能更像是咱们今天所理解的相爱的人一起出去享受生活,玩乐这样的一种习俗。
02
七夕传统习俗:
乞巧
那么七夕节在古代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当然它也有爱情的意义,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关于七夕的爱情的意味,尤其是关于牛郎织女的这个故事,咱们在另一首诗那儿讲,就是“迢迢牵牛星”那一首诗里面去讲,今天咱们就专讲这首诗所揭示的一种习俗,就是 乞巧。
七夕在古代又称乞巧节。这个节日很古老,汉代的时候就已经有这样的风俗了。有本书叫《西京杂记》是晋代人写的,记载的是汉代的风俗。什么风俗呢?
说“汉彩女”——彩女就是宫女了——经常是“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开襟楼是一个地名。
在这个楼上干嘛呢?举办一种仪式,甚至有人说可能是一种比赛,穿针,有什么样的寓意呢?
“ 谓为相连爱”, 针线一相连,感觉就是一种情感被牵动起来了,你牵着我我牵着你,针牵着线,线挂着针。
所以这里面有一个谐音,咱们之前讲汉乐府的时候也提到过。“ 莲子清如水”,这个莲就有爱怜的意思,所以“相连爱”,意思就是穿针的时候也就对爱情、对于美好的幸福生活有一种渴望。
所以从这个记载里面可以看到,当时就有这些妇女们,这些宫女们在七夕节穿针斗巧,看谁穿的多、看谁穿得快,穿得漂亮。
明代《乞巧图》
因为古代的妇女她们主要的工作就是织布,所以我们有一个词叫做“ 男耕女织”。 这是咱们中国农业社会的一个传统,男人出去种田,女人在家织布,制衣服。
所以穿针引线是她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她们心灵手巧的一种表现。所以在这一天举办这样的活动,其实就是表示上天啊,你给我更多的灵巧吧,让我的手更巧一点,心思更细腻一点,让我的家庭更和美和谐一些。
除此之外,古人在七夕节还可能表达别的愿望。晋代有个人——周处,写过一个《风土记》,里面也记载了七月七日七夕节的一些风俗。
说这天晚上大家在庭院里边把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然后露天底下摆上酒席,各种水果啊,各种肉啊,酒啊,然后对着天上的“ 河谷”和“ 织女”这两颗星 ( 河谷星其实就是牵牛星) ,对这两颗星去洒香粉,是说这两颗星今天晚上要相会。甚至还有很多人这天晚上不睡觉,守夜。 为什么要守夜呢?心里怀着愿望。
有人说,如果看到这个天上这个银汉,也就是银河那边,有白色的光出来,甚至有可能有五彩色的光芒出来,就会觉着这是非常吉祥如意的象征了。
那个银河上有五彩光芒,是不是牛郎织女相会了,这是多么吉祥如意的日子啊。如果能见到这样的景象,赶紧磕头,赶紧拜在地上,乞福乞寿。有的人求富求钱,有的人求长生不老,有的求子,但是只能求一个。
所以,今天各地还都有类似的习俗,在七夕当天会吃一些特定的食物,这些食物都会冠以跟“ 乞巧”有关的这样一些名目,表示我想乞求更为幸福的生活,所以归根结底, 乞巧乞巧,是希望愿望能够实现。
讲了这么多,我们回来看这首诗,你才能读懂里面的文化含义。这首诗的文字写得很简单,语言上没有什么难度,但却真实反映了传统七夕的民俗。
03
传统节日
体现的民族认同感
每当这一年的这一天,满城的人都在那儿举办同一个仪式,真的可以叫“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也是咱们这个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很多的风俗习惯背后的一种心理。
为什么一到过年的时候,除夕的时候大家都要放炮?到端午的时候大家都要赛龙舟?吃粽子?到元宵节的时候要一起观灯?中秋节的时候要赏月,要吃月饼?包括七夕节的时候为什么要大家一起穿针引线?
这是我们这个民族在一些特定的时候,会举办这样的共同的活动,培养一种民族的认同感,这一点很重要。
每个人的生活千差万别,但是不能太散,太散的话彼此之间会觉得你跟我不同,我跟你也不同,咱们没什么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咱们很容易形成这样的一种感受,我跟那个邻居咱们没什么关系,我跟对面楼住的人没什么关系,彼此会变得冷漠。
但是在古代社会不一样,你想想每到比如端午的时候,整个村的人都出去赛龙舟了,大家立刻你本来跟他不熟,马上就熟了;一到七夕的时候,大家会一起观月、赏月,吃这些食物,然后一起举办这个活动,穿针引线,很快大家也熟了。
所以我们国家现在要重新重视传统节日,可能这也是其中的一个考虑吧。 现代社会容易让大家变得彼此冷漠,互不认识,会忘了自己原来跟周围很多陌生人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都有一些共同的传统。
只有当我们进入一个共同的传统中,大家一起去做一件事情,我们才能培养我们的民族的认同感,才能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我们是世界上这么历史悠久,这么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的这么一个国家。
所以大家在现代社会要多参加多认识这样一些传统民族活动,不仅有利于我们读懂古代这些诗歌,读懂古代很多文章,读懂我们的历史,而且有助于我们去跟当代的同胞们同呼吸共命运。
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中国古代每一年在很多节日里,节气里,都会举办奥运会,因为它们的精神跟奥运精神有相似的地方,就像咱们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那句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咱们古代这些,节日的时候大家可以说是“同一个城市,同一个梦想”,“同一个民族,同一个梦想”,“同一个中国,同一个梦想”。
这就是我们今天借着这首诗来给大家介绍了一些民俗的内容,也帮助大家好好地理解一下七夕节背后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情人节了。
最后,给孩子们留个问题,你们去问问家里的老人,你们老家有没有七夕节的一些风俗呢?如果没有的话你们去查一查,你们那个地方以前有没有一些七夕节的风俗呢?
配图来自电视剧《梦华录》
???
中国诗词大会命题组专家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谢琰
精讲100 首古诗词
讲透古诗词中的知识
提升孩子国学素养
让孩子爱上诗词,读懂诗词
启蒙阶·成长阶·提高阶
扫码立即学习?
点击原文,了解详情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原文标题:七夕不是情人节(七夕是情人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