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登基六十一年,为巩固国家统治,治理黄淮漕运,安抚东南遗民,前后六次南巡江南。在南巡过程中,为了标榜文治,体现最高统治者对汉文化的尊崇,康熙皇帝也常常在一地一景留下墨宝,与臣工吟诗唱和,留下不少文化遗迹。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拜谒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在南京城外、中山之麓留下“治隆唐宋”这一煌煌巨碑,便是很好的例证。不仅纪念前朝天子,康熙皇帝还常将墨宝赠给臣下,赐书张鹏翮“澹泊宁静”碑便是一个例子。此外,在淮安府,还曾经有官员得到过这样的圣眷,那就是刘谦吉。
刘谦吉(1622-1709),字訒庵,一字六皆,淮安府山阳县河下镇(今淮安区河下古镇)人,据说故居在茶巷。刘谦吉的祖父是刘宗远,在广西担任过小官,死于任上。其父刘源长,字介祉,一生著书甚丰,死后祀山阳县乡贤祠中。康熙三年(1664),刘谦吉高中进士,从此踏入仕途。他初官中书,为抚远大将军幕下,为大将军拟定用兵方略,深得器重,后入补刑部主事,主持审判各种案件,平反了许多冤假错案。后来,刘谦吉又出任思南府(今贵州思南县)知府,由于思南府地处西南边陲,文化落后,民风彪悍,刘谦吉到任后惩治那些颠倒黑白的包揽讼师,严厉打击投机奸商,振兴文教事业,地方面貌焕然一新。其后,刘谦吉被举荐为山东提学佥事,期满后告老还乡,在淮安城外河下镇筑“一篑园”,吟诗作对,课教子孙,颐养天年。
康熙四十二年(1703)初,康熙皇帝南巡,一路从直隶、山东、苏北,来到淮安府。按照朝廷规矩,皇帝驻跸淮安,淮安城及周边地区的大小官员,以及退休、暂住的各类官员都要恭迎圣驾。康熙皇帝先在清河、安东(今涟水)一带考察黄河、运河河工,然后沿运河南下,经过板闸,前往淮安府城。刘谦吉当时已经年届八十,早已在家颐养天年,不过也换好官服,前往板闸码头等候跪拜迎驾。
漕运总督、河道总督、江苏巡抚、淮安知府等大小官员依次进见完毕,刘谦吉也颤颤巍巍地跪拜在康熙皇帝面前。皇帝一看原是老臣刘谦吉,他告老还乡有些年头了,如今虽然精神矍铄,但也头发、眉毛、胡须全白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刘谦吉已有八十一岁,还前来向皇帝行礼,康熙皇帝也心有不忍。于是,为了安抚这位淮安走出去的朝廷老臣,皇帝令准备笔墨纸砚,稍加思索,便挥毫写下“雪作须眉”四个大字,赐给刘谦吉。
得到康熙皇帝赐字,刘谦吉又惊又喜,老泪纵横之余,感激皇恩浩荡,回来后便命人摹勒于石,放在他家篑园的正堂之上,世代珍藏。刘谦吉也由此自号为“雪作老人”。对于这段轶史,淮安地方文献多有记载,如《淮安河下志》这样写道:“康熙四十二年,皇上南巡至淮安山阳,原任布政司参政刘谦吉于淮上迎銮,年八十一岁矣,上书‘雪作须眉’四字赐之。谦吉摹勒于石,因自号雪作老人。”
现在风景秀丽的淮安区勺湖公园碑园中,还保存着这块“雪作须眉”碑,记载着这件历史轶事。
资料链接
刘谦吉(1623—1709)字訒庵,一字六皆,号雪作老人。江苏山阳人。康熙三年进士,三十二年官山东提学使。著有《雪作须眉诗钞》,有泉水诗《游趵突泉次旧韵》《访白雪楼旧址怀李沧溟(二首)》《白雪楼怀李于鳞先生》。
谦吉祖父刘宗远,广西怀集所吏目,以劳卒于官。父刘源长,字介祉,一生著书甚丰,死后祀乡贤祠中。谦吉中进士后,初官中书,为抚远大将军幕下,上承大将军“用兵条议”,先后拟定了六条用兵方略,皆中大将军机宜。于是大将军益发器重。后入补刑部主事,审判定案,平反了许多冤案。又出任思南府知府,由于思南府地处偏僻,地方落后,人们不思学习。刘谦吉到任后惩治那些颠倒黑白的包揽讼师,严历打击投机奸商,振兴文教事业,在任期间,所辖有四人中了举人。受到老百姓的称赞。刘谦吉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老死于寓所,时年八十七岁。
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如有打赏,便于转发!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