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屠呦呦走上了诺贝尔奖颁奖台。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家第一次获得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家第一次在这个舞台上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形象,让世界看到中国的科研水平和实力。这是值得全体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时刻。
屠呦呦的获奖,在带给国人骄傲的同时,也带来启示和思考。屠呦呦开始参加防疟疾药物的研制距今已40多年,青蒿素获得新药证书也有30年了。这几十年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有了“走向世界”的意识,中国人也有了“诺贝尔情结”。但没有人或没有哪一个部门想到青蒿素,没有把它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为国争光”意识强烈的中国人没有想到青蒿素是能够为国争光的。
让世界知道青蒿素的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疟疾研究专家路易斯.米勒。
他从2010年就开始,年年向诺贝尔奖评委会推荐屠呦呦。路易斯.米勒并不认识屠呦呦。2007年路易斯.米勒到上海开会,还到处向人打听屠呦呦,好不容易才联系上屠呦呦。路易斯.米勒推荐中国人屠呦呦的原因就是青蒿素本身。青蒿素挽救了世界上几百万人的生命——重视青蒿素的背后,是珍视“人”、珍视生命的意识。这里所说的“人”,是无差别的、无特定对象的所有人。没有这个意识,青蒿素很可能还在“深闺”无人识。
要走向世界,就要用“世界语”跟世界对话。门户之见,跟科学精神格格不入。屠呦呦获奖,引起“挺中药”和“反中药”的又一次口水战:要么全盘否定,无视中医药的实际效用;要么全盘肯定,不容一点中肯的批评。似乎已经发展到只讲立场不讲科学的非理性状态。而屠呦呦一点也不受门户之见的影响,肯定自己的探索获益于中医药,又坦承只有中医药理论是不行的——所谓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精神。尊重事实,是一切科学探索的起点,是科学家形象中最重要的要素。
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之一是原创性,而中医药正是中国的“原创医药”,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原创不能凭空想像,原创不是无本之木。屠呦呦从传统中汲取灵感而研制成功青蒿素,对如何创新是有启示作用的。对传统医药,妄自菲薄或妄自尊大都不是科学的态度。
本报首席评论员戎国强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原文标题:屠呦呦获奖带来的启示(屠呦呦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