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教育厅在“湖北推进教育改革举措成效”发布会上明确,在 2018 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起开始启用,在 2021 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中正式实施。
在湖北省教育厅发布的《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中要求,2018年起所有高中生必须参加国家规定的13个课程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同时,也是我省“新高考”改革的重要配套方案。
新老高考改革前后四大变化
一、科目变化
改革前:采用文理分科模式,考试科目有语文、数学、外语、+理综或文综任选一门;
改革后:采用“3+3”模式,即: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再从六门选考科目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政治六科选三门进行考试。
影响:
文理分科后,理科生只学理化生,题海战术,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忽略了日常情操和对于文史知识、文化底蕴。
而文科生平常注重史政文化知识的积累,缺少思维能力的训练。
文理不分科,便于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在大学能够继续发挥综合优势,也为学生以后的就业人生提供了更多的方向。
二、学科考试
改革前:九科集中在一次性考试,考试作为高招毕业和少数高考专业录取的参考;
改革后: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考科目,合格性考试在高二、高三期末各组织一次,可以补考,为高中毕业的依据;选考科目考试时间为高考结束之后,选三科考试,计入高考总成绩。
影响:
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重视,要求高三学生重视水平考试而非单纯的高中毕业考试;
改革后,物化生,政史地六科考试在高考之后,减轻了高三考生的压力;
最后,选三门考试,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学科兴趣而不是机械简单的应试。
三、外语考试
改革前:高考只考一次,成绩计入总成绩;
改革后:增加听力考试内容;高中阶段考两次外语,取最高分计入高考总成绩;
影响:
外语进行两次考试,取最高分计入总分,顺应了高校的英语课程。有两次机会考试,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备考。
四、综合素质评价
改革前:记录学生高三学习成绩基本情况,只用于自主招生学校审核参考。
改革后:学生三年在校表现记录成案,内容是: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内容。供自主招生和高考录取参考。
影响:综合素质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变教师评价观念,变革考试评价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方式转变,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培养诚信意识。
高中中生如何适应变化
一、得语文者得高考
过去,都说理科容易拉开分数。“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曾一度流传。后来,这句口号慢慢变成“学好数理化,考遍天下都不怕”!很多家长、学生,也一直奉为真理。于是,花大力气补习理科。而语文,一直被认为是“很难拉分”的。语文老师也一直被认为是成就感最低的教师。花的时间最多,收效却最低。
但是,这个观点最近几年却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近几年高考看,语文逐渐成了拉分最厉害的科目。
二、择区、择校、择班同等重要
全国的中学都将展开“分层教学”和“走班制”教学,这就会出现“同班不同学”的现象。未来一个学生进了任何中学,要想得到更大的好处,关键在班级的选择上,而班级的选择完全按照分数进行的,讲课的难度、进度、师资、教材、考题、生源等都是不同的。
不要再被名校的光环笼罩了,此名校已非彼名校。
三 、发现和培养孩子兴趣
大学的录取将完全按照专业进行,学什么样的专业与孩子的兴趣、爱好直接相关。能学,和干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更容易成功、成才。
越早发现孩子的兴趣、特长所在,家长就会越轻松、越坦然、越自信,孩子今后的出路也越平顺。
下面来说说对于初中生的影响:
一、逼着初中生更快成熟,早早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路线
虽然初中生年龄还小,不会太多考虑未来,但是高考制度改革后,倒逼着孩子们要早早认清自我,明确方向。因为3+3模式下,三门所选科目组合不同,高考时所能报考的专业也不同。不早早摸清情况的话,有可能最终报考时发现没有办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二、让初中生变得更累,因为初中生要早早地把自己的优势科目确定下来。不下苦工花大力气去学习。是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优势科目在哪里的。最简单的例子,初一的时候可能还没有开设物理、化学。但是这个时间段内孩子就要提前接触了,越早确立自己的学科优势越能今早跑在前面。时间来不及的家长可以找职业规划师帮忙进行多元智能方面的测评。
三、语数外三门主科上的压力更大。新高考后,大家都知道这三门主科的重要性了,必然会让自己的孩子早早准备,夯实基础。因为在学业水平考试中如果拿不到A,就会影响未来的高考总分。如果早点儿考到A,还能给其他学科腾出准备时间。
四、由于三门所选科目采取等级赋分的原因,及早地确定放弃科目也是一个关键,这里要掌握好一个平衡。例如在上海、浙江这些试行区域。就有很多考生放弃物理,因为物理太难,采取赋分制后很多人会陪太子读书。但是物理关联的高校专业又是最多的,所以在制定策略前要前前后后想清楚。
五、对于选科中自己的优势学科,要下苦工深入学习,学的越明白越好。因为你的水平越到金字塔尖越对自己有利,高考时可以拉开差距,赢得高分。比如高考改革前物理很难考满分的,现在只要你的位次排在前面,就可能获得满分。
全国的中学都将展开“分层教学”和“走班制”教学,这就会出现“同班不同学”的现象。未来一个学生进了任何中学,要想得到更大的好处,关键在班级的选择上,而班级的选择完全按照分数进行的,讲课的难度、进度、师资、教材、考题、生源等都是不同的。
不要再被名校的光环笼罩了,此名校已非彼名校。
湖北省教育厅在“湖北推进教育改革举措成效”发布会上明确,在 2018 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起开始启用,在 2021 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中正式实施。
在湖北省教育厅发布的《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中要求,2018年起所有高中生必须参加国家规定的13个课程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同时,也是我省“新高考”改革的重要配套方案。
一、科目变化
改革前:采用文理分科模式,考试科目有语文、数学、外语、+理综或文综任选一门;
改革后:采用“3+3”模式,即: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再从六门选考科目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政治六科选三门进行考试。
影响:
文理分科后,理科生只学理化生,题海战术,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忽略了日常情操和对于文史知识、文化底蕴。
而文科生平常注重史政文化知识的积累,缺少思维能力的训练。
文理不分科,便于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在大学能够继续发挥综合优势,也为学生以后的就业人生提供了更多的方向。
二、学科考试
改革前:九科集中在一次性考试,考试作为高招毕业和少数高考专业录取的参考;
改革后: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考科目,合格性考试在高二、高三期末各组织一次,可以补考,为高中毕业的依据;选考科目考试时间为高考结束之后,选三科考试,计入高考总成绩。
影响: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重视,要求高三学生重视水平考试而非单纯的高中毕业考试;
改革后,物化生,政史地六科考试在高考之后,减轻了高三考生的压力;
最后,选三门考试,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学科兴趣而不是机械简单的应试。
三、外语考试
改革前:高考只考一次,成绩计入总成绩;
改革后:增加听力考试内容;高中阶段考两次外语,取最高分计入高考总成绩;
影响:外语进行两次考试,取最高分计入总分,顺应了高校的英语课程。有两次机会考试,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备考。
四、综合素质评价
改革前:记录学生高三学习成绩基本情况,只用于自主招生学校审核参考。
改革后:学生三年在校表现记录成案,内容是: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内容。供自主招生和高考录取参考。
影响:综合素质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变教师评价观念,变革考试评价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方式转变,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培养诚信意识。
高中中生如何适应变化
一、得语文者得高考
过去,都说理科容易拉开分数。“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曾一度流传。后来,这句口号慢慢变成“学好数理化,考遍天下都不怕”!很多家长、学生,也一直奉为真理。于是,花大力气补习理科。而语文,一直被认为是“很难拉分”的。语文老师也一直被认为是成就感最低的教师。花的时间最多,收效却最低。
但是,这个观点最近几年却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近几年高考看,语文逐渐成了拉分最厉害的科目。
二、择区、择校、择班同等重要
全国的中学都将展开“分层教学”和“走班制”教学,这就会出现“同班不同学”的现象。未来一个学生进了任何中学,要想得到更大的好处,关键在班级的选择上,而班级的选择完全按照分数进行的,讲课的难度、进度、师资、教材、考题、生源等都是不同的。
不要再被名校的光环笼罩了,此名校已非彼名校。
三 、发现和培养孩子兴趣
大学的录取将完全按照专业进行,学什么样的专业与孩子的兴趣、爱好直接相关。能学,和干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更容易成功、成才。
越早发现孩子的兴趣、特长所在,家长就会越轻松、越坦然、越自信,孩子今后的出路也越平顺。
下面来说说对于初中生的影响:
一、逼着初中生更快成熟,早早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路线
虽然初中生年龄还小,不会太多考虑未来,但是高考制度改革后,倒逼着孩子们要早早认清自我,明确方向。因为3+3模式下,三门所选科目组合不同,高考时所能报考的专业也不同。不早早摸清情况的话,有可能最终报考时发现没有办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二、让初中生变得更累,因为初中生要早早地把自己的优势科目确定下来。不下苦工花大力气去学习。是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优势科目在哪里的。最简单的例子,初一的时候可能还没有开设物理、化学。但是这个时间段内孩子就要提前接触了,越早确立自己的学科优势越能今早跑在前面。时间来不及的家长可以找职业规划师帮忙进行多元智能方面的测评。
三、语数外三门主科上的压力更大。新高考后,大家都知道这三门主科的重要性了,必然会让自己的孩子早早准备,夯实基础。因为在学业水平考试中如果拿不到A,就会影响未来的高考总分。如果早点儿考到A,还能给其他学科腾出准备时间。
四、由于三门所选科目采取等级赋分的原因,及早地确定放弃科目也是一个关键,这里要掌握好一个平衡。例如在上海、浙江这些试行区域。就有很多考生放弃物理,因为物理太难,采取赋分制后很多人会陪太子读书。但是物理关联的高校专业又是最多的,所以在制定策略前要前前后后想清楚。
五、对于选科中自己的优势学科,要下苦工深入学习,学的越明白越好。因为你的水平越到金字塔尖越对自己有利,高考时可以拉开差距,赢得高分。比如高考改革前物理很难考满分的,现在只要你的位次排在前面,就可能获得满分。
大学的录取将完全按照专业进行,学什么样的专业与孩子的兴趣、爱好直接相关。能学,和干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更容易成功、成才。
越早发现孩子的兴趣、特长所在,家长就会越轻松、越坦然、越自信,孩子今后的出路也越平顺。
下面来说说对于初中生的影响:
一、初中生将更早的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路线,虽然初中生年龄还小,不会太多考虑未来,但是高考制度改革后,孩子需要在更小的时候就明确未来方向。因为3+3模式下,三门所选科目组合不同,高考时所能报考的专业也不同。不早早摸清情况的话,有可能最终报考时发现没有办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二、让初中生变得更累,因为初中生要早早地把自己的优势科目确定下来。不下苦工花大力气去学习。是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优势科目在哪里的。最简单的例子,初一的时候可能还没有开设物理、化学。但是这个时间段内孩子就要提前接触了,越早确立自己的学科优势越能今早跑在前面。时间来不及的家长可以找职业规划师帮忙进行多元智能方面的测评。
三、语数外三门主科上的压力更大。新高考后,大家都知道这三门主科的重要性了,必然会让自己的孩子早早准备,夯实基础。因为在学业水平考试中如果拿不到A,就会影响未来的高考总分。如果早点儿考到A,还能给其他学科腾出准备时间。
四、由于三门所选科目采取等级赋分的原因,及早地确定放弃科目也是一个关键,这里要掌握好一个平衡。例如在上海、浙江这些试行区域。就有很多考生放弃物理,因为物理太难,采取赋分制后很多人会陪太子读书。但是物理关联的高校专业又是最多的,所以在制定策略前要前前后后想清楚。
五、对于选科中自己的优势学科,要下苦工深入学习,学的越明白越好。因为你的水平越到金字塔尖越对自己有利,高考时可以拉开差距,赢得高分。比如高考改革前物理很难考满分的,现在只要你的位次排在前面,就可能获得满分。
想与我们讨论更多有关生涯规划的大事小情,获取更多职业规划相关资讯,欢迎关注公众号“素思生涯规划”,或搜索“素思教育日报”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